胡少江:中國宏觀經濟管理進退失據

中國的宏觀數據表明,經濟下行的壓力依舊沒有緩解。為了減輕經濟放緩對就業和財政收入產生的壓力,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連續多次放鬆銀根,增加貨幣供給。但是,央行新近增發的貨幣,除了進一步推高中國股市之外,似乎並沒有對實體經濟起到刺激作用:市場依舊疲軟、廠家依舊困難,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收入都表現欠佳,最新的數據還表明中國的出口和進口連續數月下降。

經過長達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並不令人意外。令人感到不安的是,中央的政策制定者,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癥結和未來走向,似乎缺乏基本的判斷。他們出台的經濟政策正在明顯失去章法,有些政策是朝令夕改,有些政策則是互相矛盾,還有的政策是進退失據,顧頭不顧尾。總之,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明顯的不確定期。

中國的許多問題是體制性的。習近平上台之後的三中全會,將所謂的改革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他們表示,希望從改革中釋放活力,獲取所謂的「改革紅利」。總理李克強在相當一個時期里,逢會必談改革,甚至對許多部門抗拒改革的態度大發雷霆,公開斥責。但是,最近的情況表明,經濟增長的加速壓力,正在逼迫中國政府放緩改革的步伐。

一個最為明顯的標誌是,根據中央媒體報道,中央派往各省市、各部門的檢查組,已經將檢查的重點由貫徹中央簡政放權的改革舉措,改為督促各地貫徹中央政府關於穩定經濟增長的措施。這表明,中央的政策已經從原來的「爭取改革紅利」,變成了「改革為增長讓路」,這背後的潛台詞,則是仍然要動用行政手段來推動經濟增長,市場導向的改革,將再一次為政府官員的權力讓路。

中央政府的貨幣政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政府成立之初,總理李克強曾經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收緊銀根,改變過去依靠發票子來推動增長的做法,要採取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的貨幣政策。發票子在短期內的確能夠起到促進增長的作用,但是,這樣的政策只能助長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從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得到好處的是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那是一種資源浪費行為的增長。

中央政府開始改變貨幣政策的時候還是羞羞答答,隨後則越來越公開化:多次下降銀行準備金率、多次下調利率,政府還多次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來為市場投放新的貨幣。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只能通過放鬆銀根的老方法來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正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最近所指,從中國重新放任貨幣發行的做法,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病得不輕。

除了上述提到的行政改革放緩、貨幣政策放鬆之外,中國政府最近還在房地產政策方面作出了大幅度的調整,鼓勵各地對正在施行的控制房價的一些限制措施鬆綁。這樣的做法正中地方政府的下懷,因為賣地收入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維持生命的鴉片,而且他們早就對中央政府控制房地產的政策極為不滿。不過,令他們憂慮的是,截至目前,刺激房地產的政策似乎收效甚微。

中央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束手無策,還表現在他們越來越依賴於一些宣傳口號來代替紮實的政策,甚至用一些沒有經過測算的、似是而非的安排,對未來進行賭博。最為明顯的空洞口號,包括所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最為明顯的對未來的賭博,則是所謂的「一路一帶」。這些舉措,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沒有任何有根據的測算,它們凸顯了中央政府政策制定能力的嚴重缺失。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