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句話讓孩子躲過綁架案 這些救命法則很實用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守護孩子們純凈的心靈,但如果因此對社會中的「惡」避而不談,其實無異於當了罪犯的幫凶。教育孩子樹立安全意識,教會他們辨識潛在的危險,防範可能隨時會發生的外來侵害,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必修課,十分重要。

一條重要的安全法則:成人不會向孩子尋求幫助。

一位名叫喬迪的英國媽媽曾在網上分享保護孩子安全的經驗,講述了自己的孩子差點在自己眼皮底下被綁架的一次經歷。

喬迪有四個孩子,事發的那天早晨,她本來要送其中兩個較大的孩子去上學,但在出發前,肚子突然疼痛難忍,就只好帶上四個孩子一起去醫院。

在把兩個較小的孩子留給護士照顧後,喬迪把較大的兩個留在醫院外,並聯繫了鄰居來送他們上學。而鄰居在距離醫院40分鐘車程的地方,所以兩個大孩子就坐在醫院門口的長凳上等待。

這期間,有三個打扮得很奇怪的大人走上前,其中的一個女人向這兩個孩子尋求幫助:「小朋友,我的男朋友藏進了衛生間,能不能拜託你們勸他出來接受治療,他害怕醫生,你們這麼做也許能救他的命。」

孩子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媽媽告訴他們的「家庭安全守則」里有一條就是:正當情況下,成人不會向孩子尋求幫助。

那名女子還沒放棄。但就在反覆周旋時,鄰居及時趕到,把兩個孩子安全送到了學校。
  
鄰居說,他看到一個男子從衛生間走出來,和三個看起來很奇怪的人駕車揚長而去。事後警察調查監控發現,這幾個人就是一起兒童綁架案的嫌疑人。
  
這位媽媽事後在震驚之餘,也十分慶幸很早之前她看過一檔兒童安全節目。告誡孩子「成人不會向孩子尋求幫助」,就是來自這檔節目的建議。

安全,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的必修課。


教育孩子樹立安全意識,教會他們辨識潛在的危險,防範不知什麼時候就可能發生的外來侵害,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必修課。(pixabay.com)

曾有記者和幼兒園「串通」好,測試孩子們對陌生人的防範意識。

第一招,禮品誘惑。大多數孩子眼巴巴地看著五顏六色的糖果、玩具,掙扎猶豫之後還是沒上當。測試的第一步失敗了。

第二招,假扮熟人。一個孩子聽到記者報出了自己父母的姓名,放鬆了警惕,但還是跑去問老師「能不能和叔叔出去找爸爸」,在老師確認兩人是否認識時,小朋友立刻點頭說,「認識!」記者在一旁啼笑皆非,明明當天是第一次見。「騙局」成功了一半。

第三招,假裝求助。記者用懇求的語氣問孩子,能不能幫她一個忙,一起去樓下找攝像叔叔做個採訪。到這裡,孩子們全軍覆沒。望著孩子們單純的眼,記者心情十分複雜。

家長們教導並不一定全都缺席,但問題就在於,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獨自面對各種情況時不能靈活應對,其實就相當於教育不到位。

在前文提到的媽媽喬迪觀看的節目中,一位兒童安全專家帕蒂·菲茨傑拉德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只是簡單地把「危險」和「陌生人」聯繫在一起。孩子們總有一天需要和陌生人說話,家長們真正應該教會孩子們的是區分陌生人是否可信。

比起陌生人,更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即便周圍有成人的情況下,也向孩子們尋求幫助的「偽弱者」。

有一位網友在這則故事下面評論道:我一直都告訴我家孩子,主動和你搭話的人永遠都比你隨機選擇搭話的人危險。

當你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你可以隨機從人群里選一個人尋求幫助,他們大概率上都不會傷害你。但是如果有人主動選擇你,那就是真的危險。

除了告誡孩子們遠離「形跡可疑」的人,還有網友在下面補充:我經常讓孩子警惕「笑面虎」。壞人很有可能假扮成「值得相信的人」,比如警察或者消防員,所以要教會孩子們識別偽裝。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本身是個悖論,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們難免會和陌生人有交流,而且在緊急情況下,鼓勵孩子們向父母之外的人尋求幫助可能讓他們脫離危險。所以,真正應該教會孩子們的是如何去區分什麼樣的人值得信任,什麼樣的人可疑。

2016年初,11歲的小學生珊珊自己走路上學,一個陌生男人上前,急切地說自己工作緊迫,想要她幫忙把女兒的作業本帶去學校。珊珊沒多猶豫,就隨陌生男子張某回到其住處取本子,結果被囚禁在房間內。

張某短暫外出後,撞見試圖逃走的珊珊,用網線把她勒死並肢解。

接受幫助前先學會警惕


壞人很有可能假扮成「值得相信的人」。所以,除了告誡孩子遠離「形跡可疑」的人,還要教會孩子們識別偽裝。(pixabay.com)

「陌生人也許就是壞人」的警惕,並不一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更清楚地認識。

美國一個20歲的女孩柯林,參加完聚會後沒法回家,索性就在路邊攔了一輛看起來「靠譜」的順風車:車裡坐著一對夫妻,而且妻子還懷抱一名嬰兒。

柯林沒想到的是,半個小時後,剛才還在和自己談笑風生的夫妻倆,把她帶到了一個黑巷子里打暈。醒來之後,就是長達7年的虐待和蹂躪。

妻子最後良心發現報警,丈夫被判處104年監禁,但是女孩卻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對害她的人產生感情,甚至認同罪犯的行為。
  
孩子長到再大,家長的教育也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角度。這角度的科學與否,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的抉擇。

幾個防範侵害的應急方案和對策


教會孩子正確判斷潛在的危險,遠離傷害,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傘。(pixabay.com)

相比於那些泛泛而談的安全知識,家長們更應該教會孩子一些切實可行的應急方案和對策:
  
1、「安全口令」謹記在心,只有親人才能接你。

與其告訴孩子放學後不要和陌生人走,不如和孩子儘早確定一個「安全口令」,只有知道這個「安全口令」的人才能來接他回家。如果真的是有急事不能來接孩子,知道這個安全口令的人才是家長真正託付的人。

2、「過分熱情」提高警惕,你的羽翼尚未獨立。

要讓孩子小心那些「過分熱情」或者假裝「柔弱」的人,他們有的可能會主動對孩子施予恩惠,有的讓孩子「幫個小忙」,但是嘴上抹了蜜的多是「笑面虎」,也沒有成年人能有理由向陌生的小孩子尋求幫助。

3、「我不知道」常掛嘴邊,隱私信息藏在心間。

不要在孩子的書包或衣服的明顯處寫下孩子的名字,壞人可能會用孩子的名字來說服他們放鬆警惕。更要告誡孩子,什麼是常規問題,什麼是隱私信息,如果真遇到陌生人來問,孩子才能有個分辨。

4、「泳衣下面」不可侵犯,你的身體不給人看。

當孩子長到三歲的時候,應該告訴他們泳衣覆蓋的身體部分都是私密的。在公眾場合不能裸露這部分身體,他人也堅決不得觸碰。如若有任何與觸碰、撫摸、親吻等甚至更過分的行為相關的動作,要告訴孩子立刻制止,跑到公共的安全地帶。

5、避開「幽閉空間」,不管面前是明是暗。

正常的情況下,狹小的空間對孩子來說,總是弊多於利,小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會更加無力反抗。所以無論這樣的空間布置得是否好看,看起來是否有危險,都要警告孩子,多留個心眼,離那遠點。

永遠都沒有過分的安全保護,傷害一旦造成,就是不可逆的。

為人父母,肯定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可教育是一場持續的接力,家長在保護孩子的時候,若是也不經常學習,久而久之,就追不上孩子的腳步,更別談保護了。

教會孩子正確判斷潛在的危險,遠離傷害,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傘。

——轉自《網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

責任編輯:阿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