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華新聞》的前身後事

【新唐人2015年08月07日訊】中文媒體《加華新聞》主編被炒一事把《加華新聞》再次推到公眾面前。本報在2007年發表的一篇題為「加拿大『小毛澤東』全加華聯會林君」中,介紹過這份報紙發刊的背景,其內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一起發行。

2014年12月11日新版《加華新聞》發行第一期,據知情人透露,老闆由魏成義接手,他是「多倫多華人聯合總會」會長,擁有多家華人超市;但是聯邦註冊的所有人仍是林君,他目前是該報的「名譽社長」。

現在讓我們從新來過,去看看《加華新聞》的前身後事。

創刊人:林君

林君(David Lim)原名林雅君,全加華聯會秘書長、林氏印務報紙發行有限公司老闆,據2007年本報的報導,他是加拿大《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總代理,也是多倫多中文報紙《加華新聞》(Chinese Canadian Post)的發行人。

林君曾在接受一家中文媒體採訪時,曾透露《加華新聞》就是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加拿大有當地內容而辦的,因為《人民日報(海外版)》沒有當地內容,所以才創辦了《加華新聞》,林君如是說。

該報的簡介是這樣自述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及時、準確地傳達中央的方針政策……」

辦報資金從何而來?

早年與林君熟悉的社區人士說:「他一家也沒有人做過生意,並常自稱是『無產階級』。辦免費報紙的資金哪裡來?《人民日報》海外社區版當然中共出錢,這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一個知情人士還透露,為了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能在加拿大華人中及時、準確地傳達,中共付出每年五十萬。中國駐澳大利亞悉尼總領事館政治領事、一等秘書陳用林也曾說過,中共每年給在悉尼一地發行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撥款三十萬。

多年來,林君的《加華新聞》一直在其頭版報頭顯著位置用中英文寫明:「《加華新聞》隨人民日報海外版全加拿大發行The Chinese Canadian Post distributed with the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直到2007年6月9日一期仍是這樣描述。

在中英文《大紀元時報》連續報導華聯會及其秘書長林君與《人民日報(海外版)》及中共關係內幕後,在6月23日一期的《加華新聞》,上述描述不見了。但《加華新聞》仍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行。

「小毛澤東」之稱據《鳳凰周刊》報導,林君1953年16歲從中國大陸來到多倫多,當年便與其他幾個人創辦「多倫多華僑福利協會」。

早年與林君熟悉的社區人士指,「多倫多華僑福利協會」非常擁護北京,林君不是會長,但他是實際操控人,該協會後改名為「華人福利協會」。

「華人福利協會」對中共的多年支持,也得到中共公開的讚許。據中國駐多倫多領事館的網站報導,2004年6月16日,前多倫多總領館總領事陳小玲在一次北美地區為支持中共的老僑開的一次會議上,高度讚揚林君,並特別提到他創辦的「多倫多的華人福利協會」。

林君的親共行為使他有「小毛澤東」之稱。

舉家上陣

林君把《人民日報(海外版)》夾在《加華新聞》中間,免費發行,而且全家上陣一做就是八年(編者註:文章引用2007年的數據)。

2004年9月,《人民日報》代表團一行6人來多倫多,回去後在《人民日報》第3版登了一篇文章說道:「在多倫多……最令人感佩的是年逾花甲的林君,他為海外版的發行不僅奉獻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還讓全家人都投入了這份工作……」。

有社區人士這樣反映,如遇上林君回大陸或是休假,《加華新聞》和隨其發行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就停刊,等他回來再發行,連北京派來的記者也得聽林君的。

目的何為?

北京六四屠城發生後,中共在海外華人社區和華人留學生中聲名狼藉,中共在海外大量用金錢開路,改善中共政府的形象。1992年加拿大成立「華聯會」,林君任秘書長,陳丙丁(Ping Tan)任執行主席,伍卓生(Hughes Eng)任全國共同主席。

2007年6月3日至12日,陳用林訪問加拿大期間,他曾點名「全加華聯會」受控於中共,中共駐加使館和領館在加拿大建立的一系列組織之中,「全加華聯會」位於這個金字塔形組織的最頂端,他們的目的是在控制和影響華人社區和加拿大政府。

「看似林君不是主席,其實他才是話事的,陳丙丁為錢,伍卓生為名,林君就是為中共,所以中領館最相信他」,多倫多社區中一位知情人士說。

不承認為中領館信任者

有意思的是,大紀元2007年6月報導,林君在接受採訪時否認他與中共有密切的聯繫。「我在加拿大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了。我認識很多人。但是我沒有與任何一個組織有特殊的關係。」他說。

當問到,社區中傳說,他是多倫多領館最信任的支持者之一這個說法是,他表示這種說法是「謠傳(rumors)」。

回顧2005年在大陸兩會期間,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當時,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主持人採訪新華社副總編輯彭樹傑,其談到海外報紙對兩會的支持時,列舉了美國像美國《僑報》和加拿大《加華新聞》。

========================

詹姆斯通基金會:

中國政府是如何試圖控制美國的華語媒體(節選)

2001年11月21日由詹姆斯通基金會發布的第1卷/第10期研究報告稱:

1985年以前,在美的中文媒體主要來自台灣和香港,幾乎沒有受到大陸中共的影響。然而這種情況隨著8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移民潮改變了美國華裔社區的結構而發生了變化。大陸華人的湧入引起了其本土國家媒體的關注,並因此促使大陸政府發起了介入在美中文媒體的攻勢。實際上,中國大陸政府在過去10年中,已經大舉侵入了這裡的中文媒體市場。

中國政府為影響在美中文媒體而採取的策略主要有四個:

第一是通過完全擁有或擁有大多數股份的方式直接控制報紙、電視、電台;

第二是政府利用獨立媒體在大陸的商業利益來影響這些媒體。這個手段對廣播和出版業內容的影響非常重大,並有效地排除了所有被認為「不適合中國政府口味」的資料;

第三是向現有獨立媒體購買廣播時間以及廣告空間(乃至更多)。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大陸)政府提供免費的,現成的節目和內容;

第四是安排政府人員去獨立媒體工作,從內部起作用。這些策略已經被應用到全美各地,從全國性中文媒體到地方上的中文媒體,無所不在,影響很大。

影響中文報紙

在美國的主要中文傳媒是報紙。在美國有四種主要的報紙--《世界日報》、《星島》、《明報》以及《僑報》。在這四種報紙中,有三種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中國大陸政府的控制,而第四種(台灣辦)最近也開始屈服於北京政府的壓力。

《僑報》

於1990年1月在紐約開辦,直接受控於中國政府。該報紙的主要特徵是大量和及時報導來自中國大陸的新聞。它代表了中共政府的聲音與觀點。

《星島》

八十年代末期,星島報業集團的業主胡仙(Sally Aw Sian)遇到了財政危機,中國政府以資金援助的方式使其擺脫了危機。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人們看到星島日報轉型為親共的報紙。胡仙從那時起成為了中國政協委員。

2001年1月,泛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家以何柱國為主席的香港公司獲得了星島日報的控股權。何柱國與北京關係密切,也是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在2001年5月,何與中國國家媒體新華社合作,建立了信息服務公司--新華在線。

《明報》

為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做準備,中國政府在90年代初期就積極努力收購幾家香港的主要媒體機構。這是通過利用與中國有緊密商務聯繫的第三方商人完成的。

1995年10月,明報被馬來西亞木材業大亨戴圖克.熊許金(Datuk Tiong Hiew King)收購。戴圖克與中國有著緊密的商業聯繫,明報從那時開始也深受中國政府的影響。例如,在星島日報和明報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他們不發表獨家關於中國民運的報導。

《明報》紐約辦公室的僱員曾經透露消息說他們「真正的老闆」不是別人,正是中國(駐紐約)領事館,並且他們有義務完成領事館要求做的一切事。

思考

北京的中共政府對美國市場的滲透程度深遠,已經有效地滲透進了華裔美國人聚居的所有美國大城市。然而,也許最應該令我們擔心的是由此產生的報導的性質。在大多數情況下,新聞工作者的標準明顯遠遠低於他們那些英文同行,有時將半真半假的陳訴,甚至完全是錯誤的消息當作「新聞」。

然而對於美國240萬華裔美國人中的許多人來說,這樣的報導就是他們能讀到,聽到和看到的全部。在9.11悲劇發生後所表現出來的令人震驚的冷漠反應就是最近的一個例子。在撞機事件以及貝爾格萊德使館被炸事件中也瀰漫著強烈的反美情緒(在美國的中國大陸人社區中尤為顯著)。而且,他們為對抗在美國領土上的法輪功而發起的兇猛,甚至是暴力的攻勢,也可以說明問題。

註:報告的作者梅杜哲是中國大陸專家,當時在一所重點西部大學執教。

「中國概述」是私人非盈利機構「詹姆斯鎮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的一個出版物。詹姆斯鎮基金會以及中國概述都未接受任何政府或政府機構的資金或支持。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周荔敏)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