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押宝基建不是中国经济的出路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严峻到什么程度?4月25日,李克强重申“国内外形势出现超预期变化”, 要“稳住经济基本盘”。 怎么“稳住经济基本盘”呢?经济三驾马车,内需是指望不上的,只有靠出口和投资了。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称“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押宝基建是中共的老套路,但这次能救得了中国经济吗?

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同时,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当局希望通过押宝基建撬动民间投资,通过民间投资为经济增长加油。

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就是为押宝基建定调——“适度超前”,即“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话说得周全,可2008年以来的实际操作却恰恰相反,在搞基建大跃进。这成为中国宏观杠杆率(一国总债务与GDP之比)急升、政府债务剧增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共在“去杠杆”和“加杠杆”之间打转 政府的基建投资能力有限

习当局强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债务率急升迫使习当局从2016年下半年起搞了一轮“去杠杆”运动。但中国经济走衰,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后, “去杠杆”变成了“稳杠杆”。2020年疫情爆发,则开始了新一轮“加杠杆”;2021年当局为防范风险,又搞“去杠杆”(宏观杠杆率从2020年末的270.1%降至263.8%)。

2022年为保经济增长率,当局看来又要搞“加杠杆”,但因为又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所以空间有限。具体而言:

第一,虽然2021年宏观杠杆率下降了6.3个百分点,可相比2019年仍有17.3个百分点的上升,因此2022年全年上升余地不大(有学者测算大概有5个百分点)。

第二,中国的债务利息负担重(特别是地方隐性债务成本很高),当年的利息支付与增量GDP之比已经接近400%,也就是说每年的新增GDP远不足以支付当年的债务利息,掉进的债务陷阱可够深的,如果不能借新债还旧债,马上就崩盘了。(比较而言,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不断上升,但因为整体利率下滑,利息支付占GDP的比例却是下降的。)

第三,中国的债务风险更多向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加上国有企业)集聚。中国的债务结构,私人部门(居民部门加上非国有企业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110%,而公共部门是160%。G20国家总债务占GDP的比重是239%,其中私人部门债务占比149%,公共部门债务占比仅80%~90%,与中国公共部门债务率相差70~80个百分点。

可见,中共利用财政支出来搞基建的能力有限,它寄希望于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当局希望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基建没有显着撬动民间投资 而是推高政府债务风险

不过,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超54万亿元,同比增长4.9%(是自1996年开始统计官方数据以来第二弱的增速,仅高于2020年的2.9%),2020、2021两年平均增长3.9%;而且,2021年四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2021年12月投资环比增长0.22%,较11月微降0.01个百分点。数据惨淡,民间投资不振。

这样,当局对基建的押注就越来越大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当成了救命稻草。

但是,根据官方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可见,基建在总投资中挑了大梁,民间投资并没被撬动起来;受疫情等等因素影响,多个行业投资并未出现当局希望的稳健增长。

而基建投资增速的回升,又主要来自从中央到地方加快部署的政府专项债(2021年约五成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约三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约两成投向农林水利、能源、城乡冷链物流等)。

就专项债而言,需靠项目的盈利偿还债务,但许多项目的盈利前景并不清晰,虽然政府没有偿还责任,但因是政府主导的项目,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仍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政府的潜在债务。而当今地方政府的潜在债务数字庞大,最有可能引爆中国金融危机(参见笔者《城投债务违约或是中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一文)。

中国基建处于某种失控状态 “适度超前”沦为笑话

从稳健投资的角度看,健康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一般应该比需求超前两到三年。但是,近十几年来,许多基建项目比需求超前五到十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制造了大大小小的众多债务陷阱。

以高铁为例。中国的高速铁路网不仅世界规模最大,而且还在快速拓展。从2008年到2020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约为6.6万公里,其中高铁新增里程数为3.72万公里,占比超过一半。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3.79万公里,提前五年完成了任务目标。截至2021年底,高铁超过4万公里。

而如此光鲜的风景背后,却是残酷的现实。第一,高铁普遍存在运量低、运输效率低、运力闲置的问题,经营亏损。例如,郑州—西安高铁,运营两年上座率不到50%,亏损14亿元。据测算,当一条高铁线路的运输密度达到3600万人公里/公里时,才能刚刚覆盖运营成本;而全国高铁的平均运输密度仅1700万人公里/公里左右。第二,巨额负债。国铁集团的前身——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债务由2010年底的1.89万亿元增至2018年9月底的5.28万亿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国铁集团负债5.84万亿元,负债率由去年同期的65.84%增加至66.14%。有些年份如2016年,还本付息金额还超过了客货运输收入。

问题已非常严重了。早在2013年,“妥善解决原铁道部及下属企业负债”问题就已拿到桌面上来了。但是,由于缺失顶层设计,问题迄今无法根本性解决,妥善处理方式仍未出台;只是自欺欺人地说高铁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合理、可控”。

更荒唐的是,高铁还在计划大规模修建。2021年2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称到2035年,高速铁路达到7万公里。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称到2025年底,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覆盖95%以上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高铁案例显示,中共这哪里是“适度超前”,而是丧失经济理性,疯狂了。

结语
2022年是中共的“政治年”。习近平三连任需要政绩,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当局为刺激经济增长、应付眼前面对的经济衰退问题,继续走老路,押宝基建。明白人都知道这是饮鸩止渴。

中共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4月26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给出了另一个解释:要展示中共一党制的优越性,必须领先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在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超过了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5%,而中国为 4.0%;拜登当时说这是20年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中国。这使中共深受打击。为了那种虚假的和虚幻的优越性,尽管中国经济在疫情中衰退,当局仍在推动GDP增长超过美国,哪怕是用饮鸩止渴的方式。

中共真是离死亡不远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