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叫休息——找到適合自己的「休息模式」

文/仁美泉

為什麼睡了11個小時仍然覺得疲累?為什麼花了好幾萬去島國度假回來後並沒有增加生活的熱情?什麼叫休息?好好休個週末?好好出去旅遊一下?但事實上,有時往往越休息越感覺累。也許人們對休息存在誤解,希望本文對您理解休息有所幫助。

休息的含義是什麼?是恢復精神,放鬆神經,當你重新投入工作與學習的時候覺得又是一個精力充沛的新人。如果你的休息方式並不能為你帶來這些,那麼,無論這些活動的名字聽起來有多輕鬆,看上去有多High,它也許都是一種不適合您的休息方式。

首先,來看看我們對休息有哪些誤解:

一、腦力勞動者,補瞌睡對你沒什麼用

你寫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會議,當一切都結束了,你嘆到:太累了,這一天我要睡個好覺。我們的常識使得我們對疲勞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躺躺吧」。但這是一個陷阱。睡眠的確是一種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對睡眠不足或體力勞動者適用。

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如果十分疲勞,應採取靜的休息方式。通過睡覺,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後,再起來活動活動。

但如果你是坐辦公室工作的,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而身體卻處於低興奮狀態,對待這種疲勞,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你是熬夜加班,連正常睡眠時間都達不到)因為你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要找個事兒把神經放鬆下來。這樣你可以理解為什麼你週末兩天不出門依舊無精打采,而只需下班後游泳半小時就神采奕奕。

二、不必停下來,只是換一下

既然睡覺不能幫助我們休息大腦,那什麼辦法才可以?答案是不停止活動,而只是改變活動的內容。大腦皮質的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功能都不一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各不相同的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所以,通過改換活動內容,就能使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休息。

心理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做過一個實驗,為了消除右手的疲勞,他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兩隻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又讓左手適當活動,然後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這證明變換人的活動內容確實是積極的休息方式。

比如你星期五寫了5個小時的企劃案,最好第二天去給你的盆栽們剪枝而不是睡到飽。還有一點,當你無法選擇由腦力勞動轉入體力勞動時,你不妨在腦力勞動內部轉換。

我們的疲憊主要來自對現有的一成不變的生活的厭倦。所以最好的休息項目就是那些讓我們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熱情的活動。如果你幹完一件事,能夠幸福地感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那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恢復熱情,調節情緒的方法。基本思路是以「做」來解決「累」,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

當然,最適合你的方法還是要你自己探索。事實上如果你覺得打掃衛生比坐過山車是更好的放鬆,那麼就去吧,別管世界上的其它人都在玩什麼。

(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