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

【新唐人2019年05月05日訊】立夏24節氣中很重要的一個。作為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2019年立夏交於北京時間的5月6日2時58分。

歷代典籍中對立夏多有描述。《曆書》云:「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在立夏時的夜晚觀察星空,會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南——從正東算起45°的位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且進入旺盛生長的階段。正如農諺所說:「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

立夏三候

先秦史籍《逸周書.時訊解》云:「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籐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唐人元稹《詠廿四氣詩.立夏四月節》寫道::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蚯蚓誰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蠶呈繭樣,林鳥哺雛聲。漸覺雲峰好,徐徐帶雨行。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習俗—迎夏

中國古代官方很重視立夏節氣。周朝時,立夏這天,天子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迎夏」儀式,並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儀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珮,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司夏之神的敬意和對夏糧豐收的祈求。

宮廷賜冰降溫

而在宮廷,「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存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立夏「秤人」

許多地區,立夏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稱人。吃罷中飯,人們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立夏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

立夏飲食—嘗三新

古時人們有了新的收穫,會先設酒饌,供神靈和祖先享用。並且稟報神靈和祖先。

立夏有「嘗三新」的習俗。因各地物產不同,各地的「三新」所指也不盡相同。不過,大抵都是當季的農產品。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嘗食。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

立夏吃蛋的習俗,相傳來自女媧娘娘。(Pixabay)
立夏吃蛋的習俗,相傳來自女媧娘娘。(Pixabay)

立夏吃蛋

民間還盛行「立夏吃蛋」。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乏力之感;甚者食慾減退以至消瘦,稱之為「疰夏」。

相傳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這就是立夏節吃蛋的習俗的由來。

夏季人體出汗多,食慾不好,宜多食水果以補充水分。(Pixabay)
夏季人體出汗多,食慾不好,宜多食水果以補充水分。(Pixabay)

立夏養生

中醫認為,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臟,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

在立夏這一天合理地調配飲食,可以為整個夏季的身體健康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進入夏季,人們出汗多,食慾不振,對兒童來說,這種情況尤其嚴重。在立夏這一天可以給孩子吃一些竹筍、櫻桃、麥仁、蠶豆等,還可以吃一點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開胃。

同時,進食各種營養保健粥也是開胃、調理身體的好方法。適合夏天喝的家常粥有許多:如將干扁豆浸透與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濕,健脾止瀉;鮮荷葉取汁,過濾後加入大米煮成粥,可涼心暖脾,幫助消化,對預防夏季小兒風熱尤為合適。此外,紅小豆粥、綠豆粥、薄荷粥、銀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非常適合夏季食用的傳統食物。

(記者李倩倩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