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碗茶:豁達的背後

【新唐人2016年03月15日訊】小時候愛看《水滸傳》,認為裡面的英雄個個都是豁達之人,甚至很多小朋友自稱「洒家」(魯智深的自稱),來顯示自己的氣概不凡。歷史上很多的名人都是豁達之人,比如李白就是超豁達的代表。豁達可以開導自己又可以不給別人造成負擔,真可謂一舉兩得。

然而按照紀曉嵐的說法,就不是這樣。因為豁達(古為曠達)的背後,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牢騷。在紀曉嵐看來,表面豁達的人,又是另一種發牢騷的方式,甚至招來大禍。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道:海寧的陳文勤公說,他以前在別人家遇到扶乩,乩仙(扶乩時請託的神靈)是安溪的李文貞公。陳拜問處世之道,文貞公的判詞說:「得意時毋太快意,失意時毋太快口,則永保終吉。」陳終身記住這句話。他曾教導學生說:得意時不要太高興,這是很多人能做到的;失意時不要太圖嘴上痛快,就是賢者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嘴上痛快哪裡只是指口出怨言呢!裝作坦然不介意,故意說一些曠達的話,招來的禍害比口出怨言還厲害。

即使是李白的豁達,背後也多多少少有幾分怨言,幾分牢騷,幾分不甘,又何況我們呢!細想下來,紀曉嵐真的沒有說錯,豁達的背後所隱含的不僅僅是開朗,還有種種的不足與不甘。

在朋友圈中,在工作中,都有類似的教訓。有人在單位稍有不順心,就會表現出滿不在乎的口氣,似乎什麼都看得開,什麼都不放在心上,顯示出超豁達的樣子,最終禍從口出得罪領導,丟了工作失去朋友的,比比皆是。

能夠真正看開,心如止水,看盡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而不動心的,才是高境界、高水準。

文/唐風

(責編:李丹)
——本文經《紀元心語》授權發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