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名家的養生秘笈

【新唐人2016年1月29日訊】中國人自古就重視養生。歷史上,多少君王尋求長生不老,卻絕少有人如願,然而人們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對養生的探尋。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古人流傳下來的養生秘笈

孔子

人們知道,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位養生大師。有句古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而孔子活到了七十三歲高齡,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孔子說,「仁者壽」即道德高尚的人可以長壽,這是孔子的養生思想。他還提出「三戒」的說法。即少年戒色,中年戒鬥,老年戒得。孔子提倡食品要粗細搭配,細嚼慢嚥,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

老子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天時。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傳說老子高壽八十四歲,後人無從知曉西去的老子到底有多大歲數。老子提倡清靜無為,修身養性,與世無爭,提倡精神上的修養,和後世醫學家所說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一個道理。傳統中醫的基本思想中有很多來自道家。

管子

管仲認為「精」是生命物質基礎,主張存精養生。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 。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強調精的重要,教人重視保存腎精。他說,「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摧,福將自歸。」也就是說,要節欲存精。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十分注意養神。飲食上講究素葷搭配,飲食均衡。平時練習氣功、打坐調神。白居易享年七十五歲,也是當時非常難得的高壽。

顏真卿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書法家。西元785年,時年七十六歲的他不幸被叛軍縊死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龍興寺。

顏真卿喜愛運動。在他七十五歲生日時,不僅給人們表演書法,還表演了體操絕技。他叫人搬來兩張太師椅,站在椅子中間,兩手握著椅背,連續做了上百個屈臂撐。接著又叫人抬來一張床,他用雙手按著床角,兩腳用力一蹬,身體輕快躍過床頭。他用一張寬約三尺餘的席子將自己的身體圍起來,直立地上,說道,「看我跳出去!」瞬間跳出高達三尺的席子,輕巧落地。顏真卿堅持鍛煉,直至古稀之年仍體魄強健,技巧超人。

歐陽修

書法家歐陽修,愛好廣泛,博學多才。因不得志,心情鬱悶,患上幽憂之疾。多方求醫,不見好轉。為解除煩惱,他便練習「琴、棋、詩、書、畫」這五友,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覺病已痊癒。

他在《秋聲賦》中寫道,「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憂多思之老,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長生之法。」他悟道,憂傷會傷害心靈,過重勞動會傷身形。多愁善感,會加速老化,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則是長生方法。事實證明,他的話是對的。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鬱之人甚少高齡,能以「五友」為伴者,則長壽者多也!

蘇軾

北宋文學家蘇軾把梳頭作為養生之道。詩曰:「羽蟲見月爭翾翻,我亦散發虛明軒。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

蘇軾還推崇靜坐養生,他曾在廣東儋縣建「一息軒」,併題詩:「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靜坐要坐姿端正,兩目微閉,全身放鬆,寧神靜志,意守丹田。每次靜坐時間十五分鐘至半小時,是良好的休息方法。

李清照

李清照的文學創作非常豐富,包括詩、詞、散文等,以詞作最為後人稱道。她十八歲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生活美滿。四十六歲時,丈夫突然病故,身心受到極大打擊。憑藉養生之道,她還是活過了古稀之年。

李清照的長壽得益於喜郊遊和多種技藝愛好。喜歡戶外活動,使她養成豁達豪放的性格。以堅強的意志,經受住了風霜雨雪、天災人禍的打擊。

陸游

南宋詩人陸游算得上是一位懂得養生的人,他享年八十六歲,為後世留下九千餘首詩篇,而且身體強壯,甚至晚年還能上山砍柴。陸游把整理書籍、掃地抹桌當作鍛煉身體。這樣可疏通血氣,活絡筋骨。不僅如此,他還喜歡運動,詩中寫到,「飲罷忌久坐,時須曳筇杖」告訴人們吃完飯要四處走走,不可坐著不動。

陸游睡覺前經常用熱水洗腳,他在《劍南詩稿》中寫道,「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洗腳按摩能促進各相關臟腑氣血運動,起到強健身體的作用。他晚間讀書,一般以二更鼓盡(晚十點左右)為限度。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勞和精神疲勞的最好方法。經常熬夜,不僅妨礙記憶、思維能力,而且影響人的壽命。

袁枚

清代文學家袁枚,少年時代就熱愛大自然,常在風景地構思詩文。中年後脫離官場,逍遙自在,遊山玩水達四十年之久。七十歲還從安徽、江西,到廣東、廣西、湖南游了一大圈,途經風景勝地黃山、廬山、羅浮山、桂林、洞庭湖,一路尋幽訪勝。寫下「自覺山水膽足誇,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萬三千里,聽水聽風笑到家。」八十歲時仍然能徒步登山,步履穩健。有詩為證「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他活到了八十二歲高齡。

上面的故事有一個普遍的道理,即養生更需養性。古人提倡氣量宏大,以保健康,頤養天年。清代學者閻敬格有一首《不氣歌》,歌中說,「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因氣命要去。我今嚐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是不是很有道理?

──轉自《看中國》(有刪節)

(责编:又容)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