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悠:雨傘運動之後 重新愛上香港

曾經以為,這個城市已不適宜居住,持續高昂的生存成本,連生存也岌岌可危,更勿論有品質的生活。

曾經以為,這個城市已沒有法治可言,政府隨意背叛法治精神,依照個人意志隨意「搬龍門」,逐漸走上「人治」的偏差道路,而遭受不公對待的市民,只能淪為高牆之下的雞蛋,被政府反稱為「激進」,除了憤慨,就只能無奈接受。

曾經以為,這個城市的每個人都成為了附屬於經濟中的寄生物,所有的人生方向都圍繞著經濟,甚至犧牲那些毫無商業價值的所謂原則底線亦在所不辭。

曾經以為,香港電影,音樂,創意藝術,文學等等,早已被邊緣化,所謂「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香港樂壇已死」,「香港是文化沙漠」種種對於香港的注解,令這城的人一度認為開拓大陸市場成為唯一出路,甚至甘願捨棄香港本土特色,迎合內地市場。

曾經以為,這個城市的核心價值無限喪失,陪伴大家成長的回憶漸漸消逝,人們冷眼旁觀,置身事外,虛弱得只能從霓虹燈和網絡構建的幻象中證明自己的存在。

或許,我們有一刻想過,這裡已再無值得留戀的價值。

但原來,這一切只是我們製造出來的自我悲情化的世界。雖然我們沒有生活,但我們還有追求生活的熾熱火焰,這團火從來都沒有熄滅,只是在適當時機爆發。

誰說香港人冷漠!?有哪一次大是大非面前,大家不是站在前線,以血肉之軀與威權對抗?

誰說香港人只關注經濟!?社會上有多少熱心人士,不計較經濟利益,單純從人道主義出發,他們以最大的耐力給予社會溫暖。

誰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創意產業薄弱!?看看各大佔領區,每一句標語,每一件裝置藝術品,每一個民間發明,提倡「一人一書」的閱讀計劃,每一位用音樂和行動為各位打氣的歌手……這些難道不屬於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嗎,難道不正正是創意的體驗嗎?這些書籍,流行曲,電影也許沒有優美的措辭,高超的創作和演繹技巧,亮眼的製作班底,但是極具本土特色,讓人看了很有共鳴,並且會心一笑,香港人習慣用幽默諷刺時弊。

誰說香港人貪新忘舊!?演繹香港精神的「獅子山下」和歌頌理想的「海闊天空」總在艱難的時刻給予支撐,大家從未忘記,那些訴說黑社會的情與義,茶餐廳情懷,武館的刻苦,舊街道的歷史,電車情緣等等的電影,中生代和新生代都以一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姿態去捍衛這些舊有的色相。

誰說香港已經沈淪!?有那麼多文學作品,歌詞和社評在警醒大家,為社會敲響警鐘,又有那麼多人已經意識到,向社會表態。

香港人是可愛的一群,他們將股票,基金,樓市等「中環核心價值」掛在嘴邊,卻又會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很實際,又很正義;很嘴硬,又很心軟;很懂得變通,又很有原則;很謹慎,又很熱血;很懂得幽默,又很嚴肅。

看似一切自相矛盾,但這就是香港。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筆者依然相信,中環價值並不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中環價值不完全代表我們。真正的核心價值是,這是感性與理性並存,有血有肉的一群人,這是一個可選擇的多元社會。

雨傘運動之後,讓我們重新發現香港,重新愛上香港!

井悠

2014.11.9
文章來源:獨立媒體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