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聞】6月30日完整版

【新唐人2014年07月01日訊】【中國禁聞】6月30日完整版

提要
香港公投結束 輿論指向中共非法性
他國在南海開採石油中共為何不管?
張志軍訪台遇公民力量 對台政策轉變?

一天開除四高官黨籍 中南海決戰起?

6月30號,中共官方公布開除前中共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黨籍,並移送軍事檢察機構處理。

同一天被中共宣佈開除黨籍的還有前中共國資委主任蔣潔敏、前公安部副部長李東生,和中石油天然氣集團原副總王永春。

早前媒體廣泛報導,這四人都與前中共政治局常委周永康關係密切。中共高層是否藉助這個所謂的黨內反腐高潮,而劍指更大的老虎周永康,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焦點。

徐才厚被指是周永康、薄熙來的盟友,在江澤民派系的政變密謀和「活摘器官」罪行中,負責協調軍方的力量。

有評論分析,徐才厚落馬,可能預示著中共高層決戰即將開始。中国大陸知名評論人士李承鵬也在微博上,以世界盃足球賽隱喻說﹕「甚麼時候踢決賽,全國人民都很期待。」

抗議「南周事件」 郭飛雄被控罪

因參與2013年「南周事件」的街頭抗議行動,而被中共警方拘留十個多月的廣州維權人士郭飛雄,日前受到中共當局「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的指控,他的代理律師張雪忠最近向《美聯社》透露,案件不久前已經移送到了法院。

張雪忠表示,郭飛雄在事發現場並沒有煽動群眾,相反,他曾呼籲示威活動參與者應該遵守秩序。中共的指控完全是編造出來的。

不過,張雪忠認為,儘管郭飛雄沒有觸犯法律,但是根據中共打壓活動人士的情況看,基本可以確定郭飛雄會被判有罪。

人權觀察:中國人權持續惡化

總部設在紐約的人權組織「人權觀察」,6月30號批評中國人權狀況持續惡化,呼籲中共政府要停止在全中國範圍內對活動人士進行打壓、指控,同時應當讓活動人士有權會見他們的律師。

「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李察遜(Sophie Richardson)說,近幾個月來,大陸當局對異議者的容忍度已經縮小,且愈來愈嚴重,和平演說也被視為犯罪。

「人權觀察」表示,儘管天安門屠殺事件25週年已經過去,但是中共對民權的打壓仍然不減。很多在「六四」週年日之前被拘押的人仍然被當局關押,而且一些人被正式逮捕。

編輯/周玉林

香港公投結束 輿論指向中共非法性

29號結束的香港「佔領中環」公投顯示,有超過78萬人參與投票。其中提出的「2017年特首候選人同時由公民、政黨及提名委員會提名」的方案,獲得了最多的票數。為甚麼北京認為非法的公投,卻被輿論指向中共的非法呢?一起來看看究竟。

香港首次由民間發起,針對特首普選進行的全民公投,於29號晚10點宣告結束。參加投票的人數大大超過了組織者、參與者和輿論的預料。

承辦香港公投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組織公布,這次有超過78萬人參與投票,得票最多的方案則是「2017年特首候選人同時由公民、政黨及提名委員會提名」。另外,87.8%的電子投票選民,支持立法會可以否決港府提出的任何不符國際標準的普選方案。

旅美時事評論員藍述:「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它直接用自發的投票的方式,向全世界宣佈了中共這個政權存在的不合法性。因為在中國的領土內,它完完全全的被中國的民眾排除在民主程序之外。民眾就認為中共這個政權是非法的。」

香港公投結束之時正好「七一」來臨,「七一」是中共所謂的建黨日。「佔中」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6月29號呼籲香港市民「七一」上街遊行,「讓香港政府、讓北京政府、讓全世界看見香港人對於民主的決心」。

據報導,今年港人「七一遊行」的主題是「爭取公民直接提名」和「捍衛港人自由、無懼中央威赫」,主辦方「民間人權陣線」期待遊行人數超過2003年的50萬人。

大陸很多民眾高度關注香港公投,他們中已經有人公開表示「香港公投點燃了大陸公民渴望已久的民主願望」,而且「同是中國大地,香港要公投,湖南也要」。他們還喊出「愛國、愛民主、進步」,「為子孫後代的理想國代言」等口號。

大陸原安徽檢察官瀋良慶:「中共其實很害怕,怕對內地有示範效應。這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意調查,已經非常直接反應了香港民眾政治上這種訴求。香港反二十三條那個遊行,本來港府正在進行二十三條立法,結果就被阻止了,已經成功了。」

香港公投期間北京多管齊下,包括﹕官方媒體一再批評公投有西方支持卻沒有拿出證據﹔網路投票連續被中共國家級駭客攻擊﹔港府老調重彈,說公投沒有法律根據﹔公投組織者在大陸訂製的投票箱被中共海關扣押﹔台灣「太陽花學運」領袖入港後立刻遭到遣返等。

藍述認為:北京因為把香港做為向全世界演出中共特色的民主窗口,所以不敢公開干涉。然而公投本身已經說明,中國老百姓拋棄中共,認清它政權的非法性。

藍述:「這個政權完完全全被排除在這個民主程序之外,那麼就說明中國的老百姓認為:中共沒有資格進入一個民主程序。大家已經在心理上宣佈了中共這個政權的非法,那麼你為甚麼期待它?等待它?」

香港大學教授鐘庭耀,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負責人,他讚歎近80萬市民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是香港人共同創造了歷史」。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秘書長也表示,「今天是香港民主的里程碑,告訴中共政府和特區政府,香港人才是香港的主人。我們的前途由我們抉擇。」

藍述:「這個不僅僅是里程碑,而且是向國際社會直接宣佈了中共政權的非法性。香港這次投票是在時間上距離中共的解體又靠近了一大步。實際上是《九評共產黨》出臺近十年,在中國社會持續發酵所帶來的直接的後果。」

2004年底,美國《大紀元時報》發佈《九評共產黨》社論,深入揭示了中共起家、殺人、迫害民眾等歷史,尤其是謊言與暴力的基本特徵,引發了至今超過1億6千萬中國人退出中共黨、團、隊的民間「三退」運動。

採訪編輯/唐音 後製/舒燦

不滿金正恩?習近平先訪韓國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將於7月3號和4號出訪韓國,成為上任後第一位還沒訪問朝鮮,就先訪問韓國的中共領導人。分析人士指出,習近平此舉凸顯了對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不滿,也希望藉此拉近與韓國的關係,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6月27號,中共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宣佈,習近平將於7月3號至4號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近20年來,中共領導人一向先訪問朝鮮,再訪問韓國,這一次,以國家主席身份訪問韓國的習近平,將打破這一慣例。

韓國青瓦臺27號也發佈聲明說,習近平和韓國總統樸槿惠(Park Geun-hye)將就包括朝鮮核問題在內的朝鮮半島問題,商討合作的方式。

中國是朝鮮主要的援助國、及外資來源和貿易夥伴。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分析人士的話指出,北京不滿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沒有對北京展現「應有的尊重」。而習近平此行,讓金正恩知道,誰才是中、朝關係的主導者。

旅美政論家伍凡:「金正恩上臺3年了,中國的領導人沒有訪問平壤,現在習近平正式要訪問韓國,這就是說明,中國和朝鮮的關係非常壞、非常殭。金正恩不願意跟中國友好,他一而再、再而三在中國門口要搞核試驗,中國勸他,他不聽,並且叫囂要打美國、打日本、打韓國,總的來講,他是戰爭的一個禍源。這一次習近平先去訪問韓國,就是給小金胖子一個顏色看。」

6月29號凌晨,朝鮮在江原道元山一帶,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了兩枚短程導彈,射程500公里,疑為飛毛腿系列。

韓國軍方認為,朝鮮在習近平訪韓前夕發射導彈,可能是一種「武力示威」,朝鮮也試圖以此吸引有關各方的關注。

北京時政觀察人士華頗:「朝鮮這次發射導彈,表面層次就是告訴中國,我並不聽你的,我會按照我的利益行事,也對中國一直也沒允許金正恩訪問北京的一種憤怒的宣洩。深層次的來說,朝鮮發射導彈,其實是向美、日,尤其是美國喊話,要知道朝鮮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他需要大量的外援,所以他就想和美、日搞好關係,尤其是和美國搞好關係。」

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供奉了二次大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獻上祭品,而他對慰安婦的態度同樣惹怒了韓國。北京時政觀察人士華頗指出,北京急於利用韓國和日本的緊張關係,來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華頗:「美國重返亞太,他要加強美、日、韓、澳大利亞,還有東盟的戰略同盟關係,但是中國看到了,韓國和日本存在著歷史和領土爭端,所以中國從韓國尋找突破口,拉近和韓國的距離,讓韓國不要加入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防導網(防禦導彈網)。」

報導說,自從朝鮮上次進行核試驗以來,中國學者和官方媒體開始更為公開的批評朝鮮。但是,外交人士和相關專家向《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共對朝鮮的政策並沒有根本性變化,中共軍方仍視朝鮮為對抗駐亞洲美軍的重要戰略緩衝帶。

另一方面,報導說,韓國總統樸槿惠曾在去年6月訪問北京,她將改善與中共的關係,作為韓國的外交工作重點。不過,韓國官員在渴望與北京加強聯繫的同時,也擔心中共在亞洲的行事會更加強硬。去年11月,中共設立防空識別區,但這一防空識別區與韓國此前設立的防空識別區有重疊。而且近年來,韓國與中國的漁業糾紛不斷。據《韓聯社》報導,截至5月12號,今年因非法捕撈而被扣留的中國漁船共有80艘,罰款總額達12億韓元。

韓國峨山政策研究學會(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會長咸在鳳(Hahm Chaibong),他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韓國仍在探索與中共的關係。

採訪/朱智善 編輯/陳潔 後製/陳建銘

張志軍訪臺遇公民力量 對臺政策轉?

中共國臺辦主任張志軍6月28號晚上乘機已返抵北京,提早結束了在台灣四天三夜驚心動魄的首次訪問行程。期間,張志軍除遭遇「如影隨形」的抗議外,還受到抗議者「潑白漆、灑冥紙」的待遇。評論人士指出,台灣社會公民力量的崛起,成為抗議中共官員的主導力量,這一重大變化,將使中共改變對臺政策,重新部署戰略。

自中共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他所到之處,抗議群眾「如影隨形」。28號最後一天,台灣官方一連取消了張志軍參訪的三個行程。張志軍一行人提前三個小時到桃園機場候機離臺。

27號晚間,張志軍在在野黨「民主進步黨」的大本營—-高雄市,與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郁琦見面。

在此之前,張志軍遭到台灣民眾和社團組織的激烈抗議,抗議民眾高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張志軍滾回去」等口號。混亂中,有示威者對張志軍車隊潑灑白漆、拋灑冥紙。

中國流亡作家、法學家袁紅冰:「張志軍是代表中共強權、中共暴政來訪問的,是中共的使者,台灣人已經開始意識到共產黨統戰陰謀的最終目地,就是把台灣國家事實獨立的狀態消滅掉,然後控制台灣。」

台灣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董立文:「(由於)中共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台灣的人民藉由這樣的機會來對中共散發對中共的不滿,是想要對他伸張我們台灣的主權。」

中國流亡作家、法學家袁紅冰教授表示,6月10號,中共發表的香港白皮書,凸顯了中共在香港的倒行逆施、言而無信、不遵守國家承諾的表現,使台灣人民現在越來越覺醒。

台灣「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去年8月前往河北天津市交流時,張志軍特地從北京趕到天津相會,27號他與陳菊第二次會面時表示,願意聽取台灣各界聲音,並藉交流縮短兩岸的所謂「心理距離」。他還表示願意尊重台灣人民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價值理念、生活方式等。

而在台灣招收陸生人數最多的「義守大學」,張志軍對學校師生表示,大陸服務業快速發展,他希望將這樣的機遇首先給台灣同胞分享,沒有想把台灣經濟「吃掉」。

台灣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董立文認為,張志軍的姿態是在為統戰做宣傳,塑造政治形象。而,「想吃掉台灣」正是兩岸存在巨大「心理距離」的原因。

袁紅冰表示,台灣和中國之間是「自由民主」和「集權專制」兩種水火完全不相容的政治制度。張志軍既不承認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一個獨立的政體,也不尊重歷史,所以他更不會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

台灣團結聯盟黨主席黃崑輝也向媒體表示,在過去10年,中共對臺軍事部署上有增無減,中共根本就是一手笑臉迎人、一手擴大對臺軍備。

董立文:「為了緩和目前的這種形勢,它(中共)不只是兩手策略,它是三手策略,它一手硬、一手軟,還有一手是暗著來,那就是對台灣的滲透。」

袁紅冰表示,中共實際上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來圍堵、打壓台灣。

袁紅冰:「中共不允許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經濟體和台灣簽訂類似自由貿易協定,這類的雙邊協定,也不允許台灣加入一個多變的自由貿易區,目地就是在國際上築起一個圍困台灣經濟的柏林牆,把台灣困死。」

袁紅冰還指出,這次台灣社會的公民力量,擔當了反對、抗議張志軍來訪的主導力量,這是中共以前始料未及的一個重大變化。他表示,台灣公民力量的崛起,會讓中共從新判斷局面,在對臺政策上,中共將做出新的戰略部署。

採訪編輯/易如 後製/李勇

他國在南海開採石油中共為何不管?

南中國海一些產量最大的油氣礦藏,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和沙撈越附近海域。日前,一家國際能源財團宣佈在馬來西亞海岸附近發現了天然氣資源,中共沒有做出任何回應,而馬來西亞多年來也一直在南海開採石油,中共也沒有做出任何抗議。外界認為,這種「平靜」,與中共和越南前一陣子的南海領土摩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共的態度差異為甚麼如此之大,下面我們一起看看。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目前在中國主張主權的南中國海,至少有九個油氣區塊處於開發階段,預計將在兩年內投產。這些石油開採投資者,包括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 RDSB.LN)、和總部設在美國的「墨菲石油公司」(Murphy Oil Corp),以及「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 COP)。

6月22號,一家國際能源財團公布在馬來西亞海岸附近發現了天然氣資源,這一區域距離馬來西亞沙撈越海岸約144公里,恰好處於中國聲明主權的水域之內。而「墨菲石油公司」表示,他們從1999年開始,就在這個區域勘探。同時,多年來,馬來西亞也支持在這個地區進行大規模油氣開發。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信息,馬來西亞多數天然氣田產量來自這個區域。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北京沒有對這些石油開採行為做出公開抗議,這種平靜與往北1,000公里水域上的中、越主權爭端,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國《中國事務》雜誌總編輯伍凡:「是不是意味它(中共)默認了,那是你的東西,不是我的。」

時政評論員藍述:「跟越南打起來,它不會冒跟美國對立的危險,另外它也不怕越南,其他東盟國家還有其他亞太國家,你和人家鬧的衝突越厲害,人家就跟美國走的更近,選一個越南轉移視線也就罷了,它絕對不可能跟所有的這些國家都鬧對立的。」

今年初,中共在中、越都聲稱擁有主權的水域,部署了一個鑽井平臺,5月初以來,中、越兩國的海警船與漁船一直衝突不斷,越南人還焚燬了大量中國在越南的工廠。另外,據中國海事局消息,6月13號起,中國三個鑽井平臺將在南海進行鑽井作業。

藍述:「不解決爭端的話,你那個石油是拿不回去的,石油是個易燃易爆物質,那個鑽井平臺在海上就是個固定的靶子,甚麼時候都可能被人家打的,如果真想要石油的話,共同開發是個最好的辦法,它之所以這樣鬧,它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想要石油,它要的是一個爭端,利用這個爭端去做文章,解決國內矛盾。」

除了越南之外,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主權爭議也正在日趨升溫,而在東中國海,中、日兩國戰鬥機和武裝艦船,也頻繁發生對峙。去年9月,中、日在東海釣魚島附近撞船,激發了兩國主權糾紛後,中國宣佈將把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巡邏常態化,戰鬥機和大型轟炸機不斷飛臨中、日中間線附近,和釣魚島附近海域。

藍述:「一個是為國內的矛盾轉移視線,另外高層爭奪對軍隊的控制權,大家都在討好鷹派,所以出現了在南海,在日本這些糾紛,但是這些糾紛,它要選那些能夠挑起民族矛盾和民族仇恨的,比如日本它有侵華的歷史,這個民族仇恨很容易挑起來的。」

目前,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正在尋求向北京發出更為強硬的聯合回應。以前一直站在中共一方的中國親密盟友柬埔寨也在發生變化。柬埔寨國防部人事局副局長喬薩帕中將一行,6月24號訪問了越南。喬薩帕表示,支持越南反對中國在越南海域非法架設鑽井平臺等「不法行為」的做法與立場。

《華爾街日報》引述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高級研究員斯託裡(Ian Storey)的話表示,面對中共一直在提升馬來西亞附近的軍事存在,馬來西亞可能將不得不重新調整南中國海政策。他還補充說,也許馬來西亞應該儘早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採訪編輯/劉惠 後製/鍾元

疑因反共標語 《點金勝手》突遭禁播

日前正在大陸熱播的一套《香港無線》電視劇集《點金勝手》突遭禁播,有播放版權的中國視頻網站《優酷》也不再更新集數,甚至刪除《點金勝手》的劇集,引起輿論關注,有分析認為,《點金勝手》被禁播,可能與劇中一個抗議場面中,出現反對共產黨及保衛法輪功的標語有關。

《點金勝手》是《香港無線》電視臺晚上黃金時間播放的時裝劇,以股票市場的爾虞我詐為主線,大陸的「優酷網」去年起購買了這部劇集的播放版權,每天緊貼無線播放後,在第二天更新。但從27號開始本應該更新的19集、20集,不但沒有更新17、18集也被刪除了。

針對《點金勝手》禁播的原因,目前仍沒有確切的說法,有網友猜測,可能與劇集中諷刺大陸「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要求香港更改管制條件,以便「阿里巴巴」到香港上市有關﹔也有網友認為,《點金勝手》被禁播與暗諷大陸公司和大陸官員有關。

還有網友猜測,《點金勝手》可能和之前的港劇《天與地》一樣,因為牽涉到敏感話題,所以遭禁播。

2011年,《香港無線》播出的電視劇《天與地》第10集中,出現了港人在街頭舉著寫有:「徹底解體中共」以及影射「六四」等標語的橫幅,因此遭中共禁播。

深圳網友李小姐說,她一直在《優酷》上追看這部電視劇,但看到第19集突然就不播放了。

深圳網友李小姐:「我不明白怎麼回事,然後上網看到大家都在說,可能跟第17集中,有一個一閃而過的那種抗議畫面有關係,現在就聽說這部劇正在重新調整,然後調整好可能會上映,希望可以儘快能看到吧。」

《點金勝手》第17集中有一段影射「比特幣」的「C-Coin」跌價,令股民受損的抗議場面,鏡頭遠處出現的橫幅寫著﹕「我系香港人,我系中國人,愛國愛港不愛共產黨」、「創立(政改特區)救中國、香港模式就是中國政改模式、擴大香港特區、北移深圳試點」。

目前在《香港無線》網站翻看這部劇集,之前的「反共」橫幅畫面已被刪除。

香港《明報》引述《香港無線》企業傳訊部副總監曾醒明的話說,「現在這部劇集,我們已經處理了」。曾醒明還說,《無線》劇集或節目會營銷外地,在不同地方播放時,需要符合當地的法律規定,如果有鏡頭不符合當地法律,便會作出適當處理。

原《香港聯合報》文藝專欄作家張成覺指出,由於中共長期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禁錮,許多影射中共黑暗面的港產片、外國劇在大陸都是禁播的。

原《香港聯合報》文藝專欄作家張成覺:「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作法, 它只能暴露了當局管宣傳部門,主管宣傳部門的人的心態,就好像要盡量的把公眾的知情權要加以限制。」

香港民主黨社區主任周偉東表示,真相是無法掩蓋的。他認為這件事暴露出中共當局最怕的一件事,那就是它害怕事實真相。

香港民主黨社區主任周偉東:「中共是怎樣上臺的,真相它不讓老百姓知道,它沒有抗日不讓老百姓知道﹔它在六四屠殺了很多人也不告訴老百姓,它現在還在很殘酷的鎮壓法輪功,它也不告訴老百姓知道,這些真相它很害怕老百姓知道,因為當老百姓真正知道它全部的基礎,就動搖了、就會崩潰。」

目前,在大陸各大劇集網站上,或主演這部劇集的藝人黃宗澤的微博中,都聚集了大批網友討論禁播一事。不少網友表示,原本還沒留意到這一「反共」鏡頭,如今反而知道了。

採訪編輯/李韻 後製/孫寧

各位觀眾,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禁聞,再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