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故事】古人義舉兩則 對金錢的態度與今人迥異

【新唐人2016年10月13日訊】對比古今,人們對金錢的態度可謂天壤之別。並非古人大氣,而是古人明白錢財來源的道理;也不是今人糊塗,而是那些古人推崇的道理,今天已經遺失了。

大買義田 布施民眾

明朝華亭顧正心,字仲修,父親叫中立,為官做到廣西參議。顧正心平常喜愛行善積德,曾經捐出銀子十萬四千七百兩,買下義田四萬八百畝,施捨給華、青兩縣當差的人。這些人有了依靠,賦役就沒有困難了。

有一次,代巡撫來到松這個地方,規定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一個市民違反了禁令,燃放爆竹,卻誤捕正心入獄。

正心到獄中後,看到飢寒的人,就送給他們衣食;可贖罪的人,就代為贖回,監獄幾乎變空了。隨後又捐資修理獄室。

正心就是這樣捨己為人,從來不求回報,後來兩台大人向上報告了他的事蹟,皇上授命為光祿署臣,被敬奉為鄉賢。

安士議論說,范氏義田,流芳千古,真是一位比前人還要傑出好人啊!估計他的福報,一定在六欲天宮,自在飛行,享福無窮了。

不積錢財 真積福德

明朝湖州徐汝輝,家裡富裕,喜歡布施。當時,杭州重建戒壇,要花大量資金,上面命令兩司召集富人募捐,汝輝願意一人承擔。

憲長楊繼宗問他為甚麼這樣做,汝輝回答說:「如果子孫不肖,即使我積留錢財,也是屬於他人,為什麼不做這樣的好事,積下陰德,留給後世慢慢享用呢!何況錢財是因為修福才積聚起來的,我的子孫命裡沒有財,也就不能積聚錢財,並不是我不愛他啊!」

於是就獻出白金千錠,兩司非常讚歎他的開明大度,特別在後堂設宴款待他,邀集大家一起和他歡聚,徐君又親自向大家贈送彩帳。聽到這件事的人,無不表示欽佩。

《大寶積經》說:「我不捨財,財就會舍我;我現在就應當捨財,使它變為永不衰竭的堅財。」徐汝輝就積下了受用無窮的堅財啊!

聶雲台曾寫了一篇《保富法》,記載了曾國藩,范仲淹等名人不為子孫積錢財,而為萬世積陰德的事蹟。看看現在,真正這樣做到的還有幾人呢?聶雲台是曾國藩的後裔,他雖是工商界巨頭,卻是一位虔誠的居士,布施最為慷慨。

熱衷於追求金錢的人,看看《保富法》和《安士全書》吧,這樣您就不會整天為錢財而煩惱,並走上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

責任編輯:又容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