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六四 24年的傷口

【新唐人2013年06月05日訊】六四事件的前因後果,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們一起來了解。

1989年4月15號,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突然心臟病發離世,掀起全國性的悼念活動,很快,轉變成一場反腐敗、爭取政治民主化的學生運動。

這股民間的呼聲,其實早在二、三年前,就不斷在醞釀。1986年底到1987年初,中國各地出現大規模學運,當時中共高層元老認為,因為胡耀邦對知識份子的縱容,才導致了學運的失控。經過連續七天的黨內批鬥,胡耀邦於1987年1月16號,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

於是,對胡耀邦的同情和尊崇,加上對改革開放以來官員貪腐情況的不滿,都在胡耀邦逝世當天瞬間爆發。

4月17號,各地學生相約在天安門廣場悼念,並在隨後對中共中央發出7點要求,包括重新評價胡耀邦,肯定他民主、自由的觀點﹔國家領導人應該公開收入,藉此表明反腐的決心﹔解除報禁,停止新聞審查等等。

此時,中共黨內的兩股力量正在拉扯,中共時任總書記趙紫陽認為應該與學生對話,進而推動改革﹔國務院總理李鵬卻堅持要「穩定壓倒一切」。

最終,掌控軍權於一身的鄧小平拍板在北京實施戒嚴,以武力處理學生問題。失勢的趙紫陽,於5月20號凌晨前往天安門廣場,探望絕食的學生。

中共前總書記 趙紫陽:「對不起同學們,對不起同學們。」

6月初,中共領導層決定,必須儘快結束這場「政治風暴」。

央視:「戒嚴部隊和公安幹警,有權採取一切手段強行處置。」

6月4號凌晨,一場天安門屠城,正式展開。「同學們,戒嚴部隊指揮部決定,現在清場。」

那一個漫長的清晨,槍聲和炮聲迴盪在天安門廣場,久久不斷。

當時駐北京的BBC記者形容,解放軍「不分青紅皂白隨意開槍。」

槍響一直持續到早晨5點40分,天安門的「清場」,終於結束。

六四天安門屠城震驚全世界,美國隨即在6月5號宣佈,暫停向中國出售武器,並暫停中美兩國軍事訪問,同時特此通過中國學生保護法案。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也立即停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

但是這段血染的歴史,在中國卻從此被扭曲。

戒嚴部隊政委張弓:「沒有壓死壓傷一個人。」

時至今日,六四事件發生24年,沒有人確切知道當天解放軍究竟殺了多少人,民間的數字由二千人到四千人都眾說紛雲。

「如果熱淚可以洗淨塵埃。
如果熱血可以換來自由。
讓明天能記得今天的怒吼。
讓世界都看到歷史的傷口!」

對於在這場屠城中活下來的人而言,這是一道沒有復原的歴史傷口。因為這段歴史,在中國是一段空白,如今的80後、90後,在中共當局的隱瞞下,已經不清楚六四事件

天安門母親丁子霖:「因為現在六四公道還沒討回,即使把他入土,我認為他也不得安息。」

24年的歲月,24年的悲慟,這個雙手沾滿鮮血的政權,沒有改變,一如24年前學生們在廣場上寫下的標語,已經讓人民「聲聲怨」。

新唐人電視唐宇、朱洋宏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