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原:党媒“经济十问”曝光的真实数据(下)

4月18日,中共党媒新华社的置顶大头条少见地没有继续宣传习近平,而是发表了一篇近万字的文章,《当前中国经济十问》。中共高层正面临严峻的内外困局,甚至可能影响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新华社的文章应该试图为中共高层解套。文章透露了不少真实数据,令外界多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一些真相。

接上篇:党媒“经济十问”曝光的真实数据(上)

外贸外资能稳住吗?

新华社的《经济十问》承认,“与去年同期分别接近30%、40%的高增长相比,今年一季度外贸、外资增速各有所下降”;“这主要受到了去年高基数、国内外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复杂演变等因素影响”;“不少一季度订单还不错的外贸企业,坦言二、三季度压力会加大。疫情对生产、运输的冲击,加上高昂海运费对利润侵蚀,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文章提供的解决之道,仍然是“减税降费、畅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实际还是靠在国际市场上拼价格,主要竞争对手恐怕是东南亚国家。

文章号称“稳外资,同样有基础和信心”。不过,4月17日新华社的文章《中国经济面面观》透露,“3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减持人民币债券约1100亿元,为近年来最大单月降幅”;“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一季度分别下跌10.65%、18.44%,中概股、港股大幅下挫。”

外资能不能稳住,答案已经有了。

企业经营的困难有多大

新华社的《经济十问》还承认,“受疫情影响,部分服装贸易批发市场暂时停业,纺织厂纷纷减产”;“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指数均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订单和营业收入减少、拖欠账款增多、原材料价格高涨、人工和运输成本攀升等挑战,‘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矛盾突出”。

文章同样无法提供解决方案,仅称“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纾困举措”;“企业也在想方设法积极‘造血’自救”。

4月17日新华社的文章《中国经济面面观》提供了更多具体的数据。文章称,“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3月出口增速出现下滑,进口增速较前两个月下降15.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下降。一些制造业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库存压力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多,现金流吃紧”。

制造业面临困境,服务业更难。文章称,“在服务业领域,一些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面临消费市场萎缩、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平台佣金高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等接触式聚集性服务业运营艰难。中国旅游研究院估算,一季度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只有2019年同期的80%和47%。”

文章还称,“3月以来,国内民航航班数量大幅减少,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一些中小型民营航空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只有3000列左右,不到正常水平的30%”;“国内电影票房陷入低谷,多地影城单日售票仅为个位数,不少影院被迫停业”;“一些个体工商户反映,生意清淡,有的不得不停业,但硬性成本还需要按月支付”;“油价上涨、运费缩减、高速公路上的种种限行……货车司机生存状况及引发供应不畅备受关注”。

企业经营如此困难,但中共政府的“钱袋子”却没有缩减。文章称,“今年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7%”。

李克强要求各级政府“过紧日子”,但各级官员显然不愿意;所谓的“减税降费”,大概又是虚晃一枪。

地产、粮食和能源问题

新华社的《经济十问》透露,“一季度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分别下降17.5%和41.8%”,“市场预期转弱,购房者延缓入市”;“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仍然存在”。

地产业的迅速滑落,应该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但文章仍然称,“努力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房子少建一些,对老百姓的住房影响可能不算太大,但老百姓每天要吃饭,粮食不能少。

文章透露,“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占到三分之一”,目前“部分地区封控管理下,农资下摆、秸秆离田、农机手返乡不同程度受影响”。

2021年秋季耕作被天灾耽误了,2022年的春耕又被人为耽误了。4月17日新华社的文章《中国经济面面观》也证实,“随着疫情好转,吉林已有近十万滞留农民返乡备春耕,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新华社的《经济十问》还称,“农资价格上涨”,“4月第2周,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批发价每吨同比上涨35.5%、17.9%和82.4%,农用柴油价格大幅上涨”;“中国钾肥消费量近三成进口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受俄乌冲突影响,两国出口受阻”。

新华社戳破了粮食丰收的假新闻,中国人的饭碗还得靠别的国家。文章称,“去年我国进口的玉米、大麦近三成来自乌克兰。俄乌的小麦、玉米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9%、19%,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粮价上涨,加大我国进口难度和成本”;“一季度我国进口大豆2028万吨,数量同比减少4.2%,金额却增长20.9%”,“直接关联养殖产业,容易影响肉类价格”。

中共又砸了自己的脚,买单的最后还是老百姓。

文章还称,“受俄乌冲突等影响,国际能源价格高涨,对外采购油气面临的风险上升。一季度天然气进口金额同比增加68.7%,但实际进口量减少5.1%”。

中俄关系“上不封顶”的代价如此之高,中共党媒估计还会把责任推给美国和北约。总之,中共高层不会主动承担相关责任,“清零”防疫导致的乱象也都推责给了基层。

结语
新华社的《经济十问》不惜透露诸多真相,大概是中共高层看到实在掩盖不住,干脆把当前的困境都抖落出来,又全部甩锅出去;只等二十大前夕,党媒再编造又一个“抗疫胜利”和GDP增长超过5.5%的故事,展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战略定力”和“力挽狂澜”;“时与势”或许就又回到了手中。

不过,中国大陆疫情仍在扩大,“清零”防疫是否能防得住谁也不知道;国际局势更是扑朔迷离。中共二十大之前的内斗空前激烈,中共高层下一个虚构的故事能不能编好,却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完)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