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秋凉到 养生防秋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8月23日讯】处暑是中华24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天的第2节气。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2018年的处暑落在8月23日12时08分(北京时间)。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处暑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表示炎热的天气要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书《群芳谱》说:“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

处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后,老鹰感知秋日的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捕获之物先陈列而后食,古人称为“义举”。

阳气炽热催熟万物后退位,阴气开始弥漫,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到了第三候,五谷及各类农作物成熟,在肃杀中又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


中元节慈悲流布.(台湾宜兰市公所)

处暑民俗—— 庆赞中元

处暑前后民间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传说七月是鬼门关打开之日,人们焚香烧纸,以祭奠孤魂。

民间还会举行各项祭奠普渡布施活动,活动从七月初一直持续到月底鬼门关结束为止。

放河灯

放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据说,那些不得托生的冤魂怨鬼,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托着一盏河灯,就可托生。


处暑节气时的鸭肉,养阴滋补最上选。(张学慧/大纪元)


处暑饮食–吃鸭子

《本草纲目》中记载,鸭肉清热,能生津滋阴润燥。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流传“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俗语。北京人至今还保留着处暑吃鸭子的习俗,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以应节。

吃盖浇饭

在古代,处暑是个社日。社日要有祭品,久之形成了一个食俗:吃盖浇饭。米饭放上代表五行的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菜,一般是胡萝卜、鸡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盖上勾芡的鸡肉。


养阴润肺的“冰糖炖梨”。(龚安妮/大纪元)

处暑养生:防燥

处暑期间空气湿度低,此时节要注意防燥。秋天也是水果收获之季。“处暑秋梨最养人”,梨子爽脆多汁,清甜滋润,是补水润燥的佳品。

防“秋乏”

民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此时,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不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称为“秋乏”。

秋乏是人体顺应自然变化而需要休整的讯号,这时应保持良好、充足的的睡眠,可常开窗使空气流动,让残存的暑热湿浊之气排出。

处暑养生:养阳气

处暑节气之际,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的阳气从夏天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此时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处暑诗词欣赏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处暑来到了,很享受凉爽的感觉。时光飞逝,头发已白,曾经青春年少的心被世事消磨,现在归于平静,了无杂念。看着秋天的仙鹤翩翩起舞,听着蟋蟀时时鸣叫。即使那些仁寿的长者,也不能洞明自然变换的奥妙。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诗中有悲秋的诗句:“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诗人感叹人生苦短,人与大自然的山水相比,亦觉得渺小。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诗人说,时节还未到处暑,山中却已秋气袭人。寒蝉的叫声听来尤为凄切,秋天的阳光不再强烈,一派萧瑟的气息。诗人触景生情,回首前路,觉得多年漂泊,事事都不顺意。再想想到余生无多,且了无生趣。这首《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将大自然的寒意与心中的寒意结合起来,艺术感染力强,颇能引起中老年人的共鸣。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祝馨睿)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