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皓月圆 人间元宵节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3月02日讯】正月,也叫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春回大地,兼之中国新年也到了尾声,人们在此时隆重庆祝,包涵了多重的意味。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在汉朝已经受到重视。据记载,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历史上的元宵节

元宵节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称之为灯节。

元宵习俗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节日名遂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出门赏月,雅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2018年台湾竹北元宵灯会盛大点灯开幕。(竹北市公所提供/大纪元)

赏灯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当时元宵节燃灯的盛况:“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特色活动。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语既能启迪智慧,又为节日增加了文雅的因素。是元宵节的传统节目。


同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
习俗。(Pixabay)

吃元宵

元宵节期间,民间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则是吃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做的“浮圆子”或是“汤圆”等。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

宋朝词人姜白石笔下,提及了这个习俗:“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清诗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元宵所包之馅有甜有咸:甜的内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枣泥、桂花、白果…等等;咸的内包如猪肉、火腿、虾仁、咖喱..。至于作法则南北不同:北方以馅沾粉,用筛子一层层滚出来(摇元宵);南方则以糯米皮包馅,用手搓圆成型(包元宵)。

上元祈福

元月十五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祭品仪式就如同初九庆祝“天公生”一样,也都演大小棚的戏,请道士念“三界公经”。

听香

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于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元宵节诗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此句脍炙人口,成千古名句。原词本是描写元宵节的。全诗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这首《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记述了当时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唐代诗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描写盛唐时家家出门、人人尽兴的节日景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不过,诗人是敏感的,热闹之时,却恐繁华过尽,留下凄凉。这首元曲《折桂令元宵》别具一格:“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后人梁启超曾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用在这首散曲上亦可,可见人同此心。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