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设局 “平反”杨白冰“盖棺”江泽民

【新唐人2013年2月2日讯】(新唐人记者蓝铭浩综合报导)原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的遗体于1月21日在北京火化。以新任党魁习近平为首的中共7名新任常委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和江泽民等人到场送别。而中共把江泽民出场顺序排在了七常委后面,其中有什么内幕呢?

耐人寻味的是,杨白冰曾经因牵连到挑战江泽民的事件中而被打倒黯然退休,恰恰在官方报导的送别仪式中,江泽民的名字排在了最后。而且对于最高只担任过政治局委员的杨白冰来说,送别仪式规格之高背后的内情也可谓是一团迷雾。

《多维新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杨白冰的追悼会一开始并没有设定如此高的规格,而仅仅是现任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代表中共高层出席。他的家人也一直在低调着预备第二天的告别仪式。但是就在1月21日追悼会的当天清晨,习近平突然提出要亲往杨白冰追悼会现场。消息一出,其他5名原本不计划参加追悼会的现任常委也纷纷紧急修改行程陪同前往。

该知情人士指出,习近平此举最主要的目地是在政治上彻底给杨家平反,也借机给当年因“杨家将事件”受到不同影响的军队高层及他们的后代一个交代,也给那段历史一个重新解读的机会,其政治意义不可小觑。

也有评论认为,习近平“平反”杨白冰,也让他进一步摆脱了“老人干政”的桎梏,四两拨千斤地将江泽民的政治影响减少到了最低,可谓一石二鸟。

杨家与江、邓的恩怨

对于外界来说,杨白冰挥之不去的一个历史角色是镇压六四天安门民主运动的军中主将,也有分析认为他是中共党内斗争的牺牲品。

终年93岁的杨白冰在1997年离休前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曾是权倾一时的“杨家将”的主将之一。在他的胞兄杨尚昆1981年获邓小平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后,杨白冰也随之在军内步步高升,担任极为重要的北京军区的政委。在1987年十三大后,杨尚昆出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杨白冰则升任总政治部主任,获上将军衔,中共党内和军内开始广泛流传“杨家将”的说法。邓杨两家的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

六四镇压以后,邓小平将军委主席交给江泽民,杨尚昆出任军委第一副主席,杨白冰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军委秘书长,掌握军队实权。此时的“杨家将”权力达到顶峰,而江泽民则备受钳制。

1992年1月,邓小平在杨尚昆陪同下南巡,先在武汉发出“谁不改革谁就下台”的讲话,外界更多的解读是在敲打不愿继续搞改革开放的江泽民、李鹏等人,甚至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中共十四大上更换江李领导层。而杨白冰在当年3月两会期间,率先代表军方表态,称军队是改革开放的坚强后盾,解放军报还发表了标题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社论。

江泽民在洞悉这一切后立即在改革的态度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坚决、积极地响应南巡讲话,以化解邓小平对他们的不满。他们随后一系列的表态和行动让邓小平逐渐放心。

有坊间传言,杨家兄弟之所以不再受到邓小平的信任,导火索在于杨白冰在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在京西宾馆召开中央军委会议,被江泽民借此拿住把柄,向邓小平进言认为杨白冰此举目无中央,“与中央不一致”。同时杨白冰又以实行军队“新老交替”的名义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一份晋升100名将军的庞大名单。邓小平为不失去军权的控制,搁置了杨家的军方人事改组方案。

杨白冰的举动也让江泽民感受到威胁,因此在曾庆红的协助下,通过现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和邓小平之子邓朴方联系,力陈“杨家将”夺权危险,又指杨尚昆想在邓小平过世后“平反六四”。

另外,江泽民在陈云、薄一波等元老的支持下,终于说服邓小平决定拿掉杨白冰的军权。在十四大上,杨白冰晋升为政治局委员,但却被免去军权。第二年,杨白冰正式退役,杨尚昆也在十四大后离休,“杨家将”从此消亡。杨白冰于1997年离休,杨尚昆则在第二年病逝。

习近平“一石二鸟”为杨白冰平反

在这场追悼会上,习近平和中共中央给杨白冰的定性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官媒在介绍其生平时重点强调“杨白冰同志始终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多维》引述知情人士观点认为,杨白冰的去世也为习近平找到了一个化解历史恩怨的机会。正是这句“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了解那段历史的中共高级官员以及杨家人眼里,算是彻彻底底为杨白冰“平反”了。习近平为杨家高调“平反”,不仅能给历史一个交代,更能安抚一大批老干部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巩固自己执政地位,同时也能为化解30多年来积累的其他历史矛盾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毕竟他本人没有太多历史包袱。

有政治观察人士也指出,杨白冰追悼会上,江泽民的排名列在官媒报道的最后一位,其生平履历更是被极为详细的列出,虽不是“定论”,却也是“盖棺”之举,意味着他政治生涯的结束。所以,习近平为杨家平反也让他进一步摆脱了“老人干政”的桎梏,可谓是“杯酒释兵权”,四两拨千斤地将江泽民的政治影响减少到了最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