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之源:“副市长”亲送自己的女儿上学又作秀

【新唐人2012年6月6日讯】近日,一则《副市长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消息传遍网络,针对这位不是出身共产党党员的副市长用自行车送自己女儿求学的消息,大陆国民广泛关注此事,并且有人去求证这个副师长的组织关系。

因为副市长的“亲力亲为”十分特殊,且在当地被广泛地认为是“一以贯之”。因此,此次“秀”的副市长,就极少再受到众多网民的批评,特别是经过一些网友公开其组织身份以后,这位副市长的做法,立即引起了国民的兴趣与讨论。

依照传统,官员对一些“官老爷”派头的做法进行颠覆性一下,国民立即就会联想到“作秀”,并以此二字送给这些人,如某最高执政官在诸多场合玩“深入民间”、“与民同乐”等行为,就在过去一直被国民批评为作秀,再比如,前不久深圳市发起公务员到街上为市民朋友免费擦皮鞋,同样遭到了大陆国民的非议….

为何此次“副市长大人”亲送自己的女儿上学,就引起了这么多的人支持?又为什么引起了最高党报——《人民日报》——注意和解读呢?

当然,最高党报写点这类型的文章比较正常,因为它关注绝大多数的问题,也是最拥有发言权的嘛。因此,我们对它的动机就先面谈,直接看看它说什么就好了。

我们密切注意到,这篇文章有这么些意思:

1.解释“秀”的基本含义——“秀”是英文单词 “show”的音译,有表演、展示的意思。“作秀”虽然是个新词汇,现在却也是用得让人耳熟能详,特别是常常用它来评价定性某些政府部门或者官员的行为;

2.最近引发争议的“秀”事件——有两名官员很受关注,一位是微博邀农民工吃饭的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一位是每天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安徽芜湖市副市长;

3.人民日报对“秀”的看法——“当然,不能否认,政府部门和官员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的作秀确实很多。在今天这种信息传播快速、舆论发展活跃的环境中,没有实质内容的花拳绣腿式的作秀,经过网络的高速发酵和放大,必然遭到群众的反对,受损的不仅是当事官员的声誉,更是政府的公信力。也许是作秀的事例看得多了,人们见到新鲜做法,自然先会问一句:这是不是作秀?任何一件事情,有表扬、有批评,有肯定、有质疑,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总是质疑、总是批评,就值得反思了”、“官员要面对群众,要和群众打交道,形象展示就不可避免,“秀”在某种程度上应成为官员的必修课,这里的“秀”是中性的。“秀”是介绍决策、亮明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消除隔阂”、“如何更好地通过“秀”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除了用心尽责为群众服务之外,还要敢于接受群众监督”….

然而,在看完这些文字以后,我们还是不明白一个问题,《人民日报》对“秀”究竟有什么特别的看点?是积极支持、鼓励“秀”,还是批评“秀”,以及它对“秀”有什么历史进步性的说法?

很抱歉,我们没有看到亮点,只是看到了所谓的“密切联系群众”和“加深官民鱼水感情”等观点。

事实是,“联系群众”是一回事,怎么“联系群众”又是一回事,而如何保证群众从心理、心底里接受这些“老爷”又是一回事。

“要联系群众”并不代表“联系群众”。如果他们联系了群众,官方的宣传可能是“联系群众1分”,而宣传“联系群众10分”。而当这些老爷不联系群众了,群众拿“官老爷”也没有办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民主,没有群众自己做主,官爷就不可能去做“公仆”,也就是《人民日报》中说的“‘秀’在某种程度上应成为官员的必修课”、“此举让这位身居高位的官员收获‘一手材料’”、“这样的官员”、“受损的不仅是当事官员的声誉,更是政府的公信力”、“放下姿态”…..

按照现有惯性思维和现有官场惯例,始终以“官”来看待“民”,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又如何不是“丑陋的、高级秀”呢?

没有民主、没有宪政,所谓的“接近群众,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其实都应该是“作秀”。因而,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即维护官本位的统治没有改变。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