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 珠江超7成鱼类十年内或灭绝

【新唐人2011年4月4日讯】林立的大坝、过度的捕捞、水体的污染,​​令珠江中近七成的水生资源正遭遇生存危机:中华鲟、鲥鱼等珍贵物种早已在珠江中消失多年……

不少鱼类十年内或灭绝

据《广州日报》报导,万个水电站将珠江干流及支流分割成无数段。林立的大坝让整个珠江流域已经没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且坝与坝之间的距离只有数十公里或百来公里。”

研究发现,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珠江中超过七成的鱼类面临生存危机,许多鱼类可能在5~10年遭受灭顶之灾。

整个珠江流域,鱼类最喜爱的“产房”要数位于广西桂平的“东塔产卵场”,郁、黔、浔三江在此交汇,为洄游性鱼类提供了较好的繁衍条件。珠江中近380种水生生物中,近七成在此繁殖,东塔产卵场因而​​被称为全国第二大产卵场。

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办公室内,生物技术专家李新辉曾在肇庆的西江段投放一张约1.5米宽的固定网具,专门收集从东塔产卵场等上游漂流下来的小鱼儿,了解鱼类资源的变动。在2005年5月28日收集的标本中,记者看到,里面的小鱼儿已经成型,数量也相当多。但是在2008年5月7日,同在该地段收集的标本里面,全是尚未孵化的受精卵,数量也少了不少。

2006年完工的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东塔产卵场和肇庆西江段中间,由于其建设的鱼道未能运行,大批洄游性鱼类从下游抵达这里后,没法继续前行,往往只能在坝下提前产卵,造成抵达肇庆西江段的小鱼成熟度不够。

环境改变鱼类种群结构

报导称,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的老杨去年5月来到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只见大坝下密密麻麻挤满待产的鱼妈妈,它们产子心切,拚命往大坝上撞,希望撞出一条前行的路,但直至血把江面染红了都无济于事,准妈妈们不得不未进产房就产子。

珠江与长江不同,长江中、上游进行水电开发,下游尚有千里自然河道,理论上坝下还具备形成新产卵场的条件,而珠江比较短,长洲水利枢纽工程距离珠江广州一带的出海口,最远的也才300多公里,所以近七成的洄游性鱼类中,鱼宝宝可能在未发育成熟前就掉进咸​​水中活活咸死了。李新辉在调查中发现,珠江水系广东段中少见或不见的鱼类种类达到131种,约占珠江水系鱼类总数的1/3。

林立的大坝也改变了鱼妈妈的生育时间。李新辉对比历年珠江水文图发现,上世纪80年代,珠江水文在5~9月是丰水期,鱼儿的生育期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而有大规模的大坝后,珠江水文在4~8月才是丰水期,鱼儿随之改变,鱼类的生育期实际缩短了两个月。

环境的改变也使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以前珠江中,青、草、鲢、鳜四大家鱼占据主要地位,另外还有鲈、嘉、魽、鳜“四大名鱼”。如今,对生态环境要求不高的杂鱼成了珠江的主角。去年,赤眼鳟、鳊、鲤鱼等占可捕鱼类的六到七成。外来入侵物种也日渐占据了主要位置。如在广州,雀鳝、巴西龟、清道夫、食蚊鱼等外来入侵物种经常被发现。李新辉说:“这些物种来者不善,它们往往会把本地物种’赶尽杀绝’。”

已消失或将消失的鱼儿:

中华鲟 “水生物活化石”消失已八年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中华鲟在珠江消失的时间已经足足有8个年头了,这是最令生物学家感到惋惜的地方。据渔民反映,最近一次在珠江见到如小船一样大小的鱼在水中游动是在2003年的梧州水域。

鲥鱼 灭绝30年的珠江名鱼

鲥鱼又叫“三来、三黎、迟鱼”,肉质鲜美,是老一辈广州人耳熟能详的鱼类。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和水质变差、拦河水坝等因素,珠江适合鲥鱼产卵的地点先后消失,鲥鱼数量急剧减少。在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河网中还有大量的鲥鱼采样记录,但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捕捞到鲥鱼的记录,至今已达30年。

花鳗鲡 美丽“鳝王”难觅踪迹

花鳗鲡体形优美,俗称“鳝王”,平时在珠江中生活,每到产卵时就从珠江中上游顺流而下,进入海洋繁殖后代,这与中华鲟恰恰相反。但由于河流污染,捕捞过度,以及毒、电渔法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拦河建坝等原因,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遭到阻断,珠江里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已难见其踪迹,只是在广西黔江一带偶尔还有捕捞记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