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大家談】不忍了!上海現坦克人 中國大變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8日訊】大家好,歡迎收看週一(11月28日)的《新聞大家談》。我是扶搖(主持人)。今天嘉賓為時事評論員、政經分析師秦鵬,《北京之春》名譽主編胡平,時事評論員藍述。

今日焦點:大變局來臨!「共產黨下台」響徹上海坦克人上街、白紙革命成風,抗議席捲中國!新疆大火,點燃了底層百姓的心中怒火。

新疆大火激怒中國人 多地爆發大規模抗議】

11月24日,新疆首府烏魯木齊一高層住宅樓發生火災,官方宣稱導致10人死亡,但真實數據不明。與此同時,事發時流出的視頻、音頻和知情人的爆料等共同指向一點:中共的極端封控政策使救援延誤,也妨礙了居民逃生。

這場致命大火,激怒了被封控多時的中國老百姓。在過去的這個週末,北京、上海、南京、重慶、武漢等多地都爆發了街頭或高校學生大規模抗議,他們抵制封鎖,要求自由,甚至矛頭直指中共統治者。這一罕見的民眾自發運動,震動海內外,成了國際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

先來看一組匯總的抗議畫面。

這樣的抗爭席捲中國各地,勢頭非常迅猛,應該說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1. 胡平、藍述,為什麼這次人們的憤怒蔓延得那麼快、那麼廣,全國各地突然同時爆發大規模抗議?大家為什麼不恐懼了?

【73年最強音 上海民眾直擊問題根源?】

我們觀察到,這次遍地開花的抗爭出現不同的口號和行為。

一種口號是要求解封、要吃飯、要生活,伴隨的是人們自動拆除隔離護欄、掀翻核酸檢測亭;另一種口號是不要獨裁要民主自由、不做奴隸做公民,伴隨的是人們舉白紙等悼念烏魯木齊大火遇難者。

剛才的視頻顯示,週六(26日)晚,在上海烏魯木齊中路聚集的人群,甚至喊出了「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的口號。這應該是中共掌權73年來,民眾公開喊出的最強音了。

2. 秦鵬,您怎麼看出現的這些口號?(兩種訴求的特點;要求下台的口號,會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嗎?要不要結合齊奧塞斯庫的例子說說?

【「坦克人」再現  中國年輕人沒躺平】

而且這次,上海出現了類似「六四」時候的「坦克人」。照片和視頻顯示,有兩名年輕人勇敢地舉著白紙,與排成人牆的警察對峙;還有一名年輕人隻身去攔警車

有人說,從抗爭行為來看,上海還是「中國的天花板」;也看得出來,中國的年輕人並沒有真的「躺平」。

3. 胡平,您認為這次全國抗議潮,和「六四」的時候比有哪些不同?

4. 藍述,從現場視頻看,提出民主自由這類政治訴求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您怎麼看這個現象?

【風雨欲來?最有效的抗爭模式是什麼?】

下面我們再來說中共的應對方式。

可以看到中共是有所讓步的。11月27日,北京宣布臨時管控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嚴禁採取硬質隔離、硬質圍擋等措施;廣州宣布,將有序開展風險區域內人員疏解工作,最大限度滿足風險區域人員疏解意願;新疆烏魯木齊市稱,從11月28日起,優先開放低風險區內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類經營場所。

而且人們上街抗議的時候,警察等維穩人員也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克制。

但另一方面,新疆當局26日開會,威脅要「嚴厲打擊造謠傳謠、煽動滋事、暴力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等違法犯罪行為」;27日起,部分抗爭者被打被抓的消息也陸續傳出來。

5. 秦鵬,因為中共鎮壓人民的黑歷史眾所周知,所以大家現在討論,它這次為什麼沒有立即鎮壓?是內部出狀況了嗎,還是在等什麼?

6. 胡平、藍述,您認為面對當前中國的形勢,中國人怎麼樣抗爭能夠最大程度保護自身安全,同時最大程度地癱瘓中共的鎮壓機器?

【海外多國華人聲援 巨變可期?】

可能是被中國大陸民眾感染,27日稍晚,海外華人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比如英國倫敦的中共大使館就被人群包圍。旅居英國的作家馬建先生也在現場,他告訴英國大紀元,目測來了好幾千人,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大陸留學生,倫敦住得比較近的華人大都趕來了。

現場視頻顯示,人群沿用了上海抗議者的口號,高呼「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

此外,在法國巴黎、荷蘭阿姆斯特丹愛爾蘭都柏林等地,都有華人聲援集會。

7. 秦鵬,目前看來不再是零星的抗爭了,所以有人比較樂觀,認為巨變可期;也有人比較謹慎,覺得幾次遊行就想改變現狀是不可能的。您的觀點?

請胡平、藍述補充。

網絡收看方式:

新唐人網站:https://www.ntdtv.com/
新唐人乾淨世界: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uUaEX5vIKTh6l
新唐人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NTDCHINESE
大紀元新聞網:https://www.epochtimes.com/b5/nf1334917.htm
支持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b5/donation.html
新唐人大紀元《直播節目》製作組

(責任編輯:劉明湘 )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