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看電影】聊聊《愛樂之城》《血戰鋼鋸嶺》兩部佳作

【新唐人2017年02月08日訊】【我愛看電影】我們來聊聊這屆金球獎的兩部佳作。首先來聊聊這部拿下了音樂喜劇類最佳電影獎的《愛樂之城》La La Land。

本片作為去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的獲得者,以及威尼斯影展的開幕影片,此前已經在業內得到了很多的關注和榮譽,而製片方把原本的上映檔期從7月份推遲到12月的頒獎季,圖謀奧斯卡的意味是很明顯滴。但,我個人覺得本片拿小金人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而言奧斯卡獎給小成本獨立製作而且還是音樂歌舞片的可能性很小,這個後面我們再具體講。再回到《愛樂之城》。

本片的兩位主演,高司令和石頭姐。高司令一貫的溫文爾雅、文質彬彬,很符合角色的特質,略帶憂鬱的藍眼睛,經常大寫的一臉無辜,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失意的音樂家。石頭姐,戲演的沒話說。這次評論界對她可是大加贊賞,《衛報》這樣評價她:「這是她最好的一次演出,她那雙大大的、小鹿般的雙眼總是閃爍著機智與聰慧。」

本片導演是現年31歲的達米恩.查澤雷,他在憑借去年的《爆裂鼓手》一炮而紅之後,才有機會把這個7年前就寫好的故事拍成了電影。本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甚至有些俗套。但達米恩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有能力於平凡之間製造出不平凡的情緒來打動人。片中的音樂曲調明快、旋律悠揚、朗朗上口。看過兩遍我都會哼了!而且,影片一開始就以一個在高速路上拍的、長達十多分鐘的歌舞長鏡頭把觀眾鎮住了!巧妙而頗具新意的敘事手法,對影片節奏嫻熟的掌控,克制但又飽含激情的情緒渲染,再加上流暢的鏡頭和剪輯,兩位主演的深情演繹,都使得本片讓觀影的人們眼前一亮。當影片結尾,男主人公在人群中看見了昔日的戀人時,所有過往的記憶一時間湧上心頭,他愁腸百轉的坐在鋼琴前,沈吟良久之後,淒美的旋律緩緩的從指尖流出,那一剎那,所有當年的美好記憶,所有當初的依依不捨,所有過往的黯黯悵然,都撲面而來,瀰漫在整個電影廳里。觀眾心中那最柔軟的部分被一擊而中,淚水便潸然而下。

下面我們再來聊聊另一部佳作:《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18年前,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驚艷登場,此後就成了二戰電影的經典代表。直到,梅爾吉布森的這部《血戰鋼鋸嶺》的出現,才總算有了一部全新的二戰電影能與「拯救大兵」一較高下了,而且本片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超越了前者。如果說《拯救大兵瑞恩》表現了斯皮爾伯格對於二戰戰場上士兵心理刻畫的一種廣度,那麼《血戰鋼鋸嶺》則從個體角色身上挖掘出了一種罕見的深度。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絕對是今年奧斯卡最有力的競爭者。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道斯因為其獨特的童年經歷以及對上帝的虔誠信仰,堅持此生不觸碰任何能奪人生命的武器,所以他就拒絕碰槍。因此入伍後受盡了戰友的嘲笑和調侃,認為他膽小怯懦。道斯的軍人身份與自己的信仰之間發生的劇烈衝突,構成了本片最大的戲劇矛盾。但他最終卻在極其慘烈的沖繩島戰役中,赤手空拳的救下了75名戰友,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開過一槍而獲得榮譽勳章的軍人。這一事件本事就因其與生俱來的傳奇色彩而蘊藏著精彩的故事衝突。

首當其衝的就是主人公的信仰。事實上,這也恰恰是整部電影最為關鍵的核心。導演梅爾.吉布森本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所以,他的幾乎所有導演作品都充滿了對於信仰的思考。無論是那部著名的《勇敢的心》(Braveheart)還是後來的《啓示錄》(Apocalypto),都充滿了神性的光芒。更不用說04年的那部《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更是因為其真實描寫了耶穌替世人受難的慘烈過程而受到廣泛爭議。有人說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就是基督教信仰價值觀的直接體現,這反映到梅爾.吉布森的導演作品上尤為顯著。

我個人覺得,《血戰鋼鋸嶺》更有希望抱得小金人。這次梅爾吉布森能否像18年前的斯皮爾伯格那樣風光無限,我們拭目以待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