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湖北恩施「女兒會」

【新唐人2013年11月22日訊】「中國硒都」湖北恩施市有著古樸、濃郁的民風民俗,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恩施土家女兒會被譽為「東方情人節」,就是一種獨特而新奇文化的代表。

相傳,土家「女兒會」源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雍正13年(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女兒會」被禁止。辛亥革命后,「女兒會」又盛行起來。

恩施土家族女兒會是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一般每年的農曆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女兒會」吉日。它發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窯和大山頂。兩地分別為恩施市東、西兩個1800米的高寒山區,兩地因分別出產名貴中藥材(當歸、党參)而成為享譽中外的藥王之鄉,同時兩地也分別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兒會」,成為女兒會的故鄉。

東方情人節

土家「女兒會」也被譽為「東方情人節」,保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習慣。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著節日盛裝,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習慣把長的穿在裏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層層都能被人看見,謂之「亮摺子」或俗稱「三滴水」,並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背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噹噹地坐在倒放的背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夥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背簍,形如漫不經心的遊子,在姑娘面前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

女兒會的傳說

「女兒會」作為一種婚戀節俗,它到底起源於何年,眾說紛紜。相傳明末清初,江河湖濱水災頻發,災區難民紛紛逃往高處,在石灰窯與當地土著居民一起開荒種地,建家置業。
  
外來戶中有一位叫薛鄉士的當家人,入鄉隨俗尊重當地民俗,每次出門都要在月半節前趕回家與家人團聚,主要是回來讓自己的姑娘參加農曆七月十二的土家女兒會。

一次遠遊時,薛鄉士在敬「亡人」前的農曆七月十一又如期趕回了家。他把回家過月半和未出嫁的9個女兒喚到跟前吩咐:「明晨(七月十二)你姐妹可理頭上妝,上街趕場,遊玩一日,平時不可。」其妻當即反對說:「女兒家趕場到商埠遊玩,與當地男男女女混為一團,有傷風化,成何體統?」」鄉士開導說:「江湖一帶女子,當老闆,當掌柜,做店員,經商是把手,水上會划船,飯店會廚師,服裝會縫紉,能歌善舞,傑女之多,令我欽佩。我要女兒們上街趕場,商埠遊玩,增添友誼,見多識廣,大有益也。再說女兒大了也要找個好兒郎呀!」妻子無言。於是姐妹們五更起床梳妝打扮一新,上街遊玩,令街上行人個個驚奇艷羡。

自此,每年農曆七月十二,外來的女兒們都效仿薛氏姑娘梳理打扮,相邀上街遊玩交友,有意者眉目傳情,互吐愛意,以結良緣。這更豐富了當地人趕場相親的內容,提高了女兒會的質量,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女兒會一年比一年熱鬧,也極大地促進了集市貿易的興旺發展。
  
土家女兒會是土家未婚青年男女趕場相親、公開自由戀愛的日子,是主動尋找意中人並享有最終決定權的一天。這天,不僅未婚姑娘大胆戀愛,已婚男女也可以與舊情人見面互訴衷腸,婚後無子的家庭這天也可以到寺廟求子,尋找延續「香火」的機緣,一年僅這一天,平常的趕場天不行。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