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願:中共打敗國民黨反映了「人心向背」?

【新唐人2013年8月8日訊】24.中共打敗國民黨反映了「人心向背」

在1946年至1949年之間國共兩黨的那場決戰中,中共最終贏了國民黨。對此,中共自己的一個解釋是這個結果體現了「民心向背」。按照這種說法,中共當時之所以能夠成為贏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是因為民意當時是向著中共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就需要我們對當時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與各階層的社會意向做一番具體分析。

構成當時中國社會結構頂層的,是國共兩黨的核心人員,這個層次上的這兩部分人,政治傾向自然是完全相反的。他們人數不多,但也是「民」的一個組成部分。

接下來的第二個部分,是城市裏的高級知識份子。這些人主要是當時各類正規的社會機構如大學、報刊、研究機關等等的工作人員,通常都過著不錯的日子,所以他們的想法一般都比較溫和。但其中有一部分人,不甘於知識份子的本份,喜歡參政。他們參政的方式是發表文章,演講,說自己的政治觀點,然後向國共兩黨兜售,搞政治投機。這部分知識份子就相對不那麼安分,這批人主要是通過辦刊物來進行政治活動的。但他們辦的刊物,不是真正意義的媒體,而是一種同仁論壇,是宣傳自己的聲音的,不是那種反映社會事物內部資訊,從而起到監督制衡作用的西方式的輿論傳媒,所以這種刊物上講的東西反映不了民意。這批人離底層社會較遠,他們反映的只是自己的「民意」。這個層次的人,總體數量不多,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裏,他們只在自己的那個小圈子裏瞎嚷嚷。他們比較左傾,在政府那裏沒有什麼得意的安排,有失落感,希望中共沖一沖政府,也好有機會投機一把。所以,這部分人的民意倒是向著中共的。除開這部分左傾高級知識份子,還有一些高級知識份子同政府合作,如胡適,還有傅斯年、羅家倫之類的五四時期成名後成長起來的高級知識份子,他們是右傾的,當然不會向著中共。沒有人統計過這些左、右傾知識份子人數的對比,但兩者的數量顯然不會太懸殊。

這之後就是一般有文化的城市職員隊伍。這些人數當然要多一些,但當時占人口的比例還是很低很低的,有個1%不得了。這部分人對國民黨政府肯定不滿,但也沒有什麼證據表明這些人是向著中共的,他們大多像沙子一樣的生活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裏,辛苦謀生,只求安穩,多數是安定派。所以這部分人的「民意」 至少肯定地講,不能放在中共這邊。

再下來,就是城市中下層百姓了。這些人沒有任何組織來表達他們的意向,而且,他們到底有什麼意向也不難推測,無非是過好一點的日子。他們當然對現狀不滿,但他們也未必知道什麼是更好的狀況。至少他們大部分肯定不知道中共的主張是什麼,即便知道,也無法同自己的境況改善相聯繫起來,何況中共的政策主張裏,具體地講,就沒有什麼針對他們的主張。所以這些城市貧民階層對中共沒有什麼傾向性。事實上,抗戰結束後到1949年期間,城市裏並沒有大規模的動亂,就說明了這一點。也沒有什麼可值得一提的裏應外合,讓中共攻城更容易一點。長春圍了那麼久,也根本沒有貧民起義。這都很說明這部分人的態度。

那青年學生呢?在中國近代史上,一般講,青年學生都是傾向於激進的,當時的學生多數也確實比較左傾。但他們人數很少,也不可能持久的影響城市中下層居民的思想。其實,從抗戰結束後到1949年整個期間,也沒有什麼真正持久的學運。不多的幾次學運,持續時間都很短,影響力也沒多大,而且有證據證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中共操縱的。

再剩下一塊就是農村居民了。他們又可以分成所謂「國統區「和」解放區」兩塊。國統區農民,沒有什麼好講的,談不上支持政府,但也絕對沒有對抗政府,一些零散發生的鄉村衝突,任何時代都有,與「民心向背」沒有什麼關係。至於「解放區」的農民,核心問題不是他們自己有什麼傾向,而是中共用強力與種種欺騙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動員並控制了他們的意向,這才是中共所謂「民心向背」的秘密所在。你控制住了,你就有了一個數量足夠大的「取樣」,然後你就可以一下子用這個「樣本」代替全部。這個「樣本」被控制住了,樣本的資料你就可以掌握在手。你可以根據情況來調整,這樣,從事後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你就可以拿 「解放區」的那個「民意」來代替全國的民意,而且不經意的就跳過了必要的邏輯環節,一下子,把結論放在這裏了。這也就是說,所謂「解放區」農民的「民意」,實際上只不過是被中共動員、控制的 「民意」而已,它根本就不能代替全國意義上的「民意」。

換個角度看,當時中國農村識字率很低,你通過什麼方式讓這些人認識國共之爭的含義,從而還給出傾向性的選擇呢?不可能有這樣的事。設想一個平靜的山村,突然來了個外人,說警察在追我,我是共產黨,來救窮人的,立馬三刻,農民就把他藏起來了,有這樣的事嗎?這個山村的村民倒很可能因為同情憐憫之心,而收藏這個共產黨員,但絕對不可能在你氣喘吁吁地講你是來救我們村民的,所以我就藏起你來,那怎麼可能呢?這是常識可以判斷的嘛。可是中共卻正是用這樣虛構的事例來解說佐證所謂「民心向背」的。

可見,中共一向吹噓自己打敗國民黨反映了 「人心向背」,這純屬站不住腳的謊言。

(注:本文大量引用了近年來大陸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中國革命史探謎:兩個局外人的對談錄》一文中的有關內容,但編者對個別地方略為做了編輯與加工。)

25.地主階級的雙手沾滿了農民的血汗

中共建制之初,即以所謂「革命」的名義,在「土改」中屠殺了200萬地主。

按照中共的政治宣傳,在「萬惡的舊社會」,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進行著殘酷剝削和壓迫,他們品德敗壞,橫行鄉里,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一向騎在農民頭上作威作福,雙手沾滿了農民的血汗,是所謂「舊中國」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因此,「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是農民問題,也就是反抗地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問題。

從小到大,像絕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筆者從未懷疑過這種宣傳的真實性,直到撰寫本文前不久方才如夢初醒:原來這個我們信以為真幾十年的「真理」,卻是一個騙了幾代中國人的地地道道的大謊言!

1949年之後出生的大陸人,誰都不曾見識過生活中真正的地主,見識過他們的橫行霸道,他們的兇狠殘暴,但幾十年來,大家卻都以為生活中真正的地主就像中共所說的那樣壞,即使今天,相信這一點的仍不乏其人。之所以如此,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到大長期所受中共一面倒的政治宣傳所致。這方面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只要一提到「地主階級」,我們就會不由自主不約而同的想到至今仍在我們記憶中栩栩如生的劉文彩、黃世仁、南霸天和周扒皮。他們是中共當年為大陸民眾提供的「地主階級」的四個活教材,也是長時期來我們心目中「地主階級」的化身和象徵。不過,從現今已經披露出來的有限資料來看,這四個人物,無一不是中共出於政治需要杜撰出來的假典型。

既然中共精心塑造的「地主階級」的形象完全是虛假的,那麼真實的地主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只要翻開歷史的卷帙查一查,只要找到上了年紀的老人問一問,你就會明白, 1949年之前,大多數農村尊稱土地和財富較多的人為「財主」、「老爺」。佃戶(租種土地的農民)和長工,則尊稱土地的主人為「東家」。那時候,雖然也有「地主」這個辭彙,但除了酒宴上「略盡地主(本地的主人)之誼」的客套話之外,寓含的是尊敬、崇拜與羡慕,絕對不含貶義。

總的來說,地主中有好人,也有壞人,但絕大多數都是心地善良、樂善好施的好人。當然,像任何一個社會階層一樣,許多地主也都是集優缺點於一身,比較複雜的人物。他們的個性、作風、處事方法,無一不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人文環境、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每一位地主身上,既有著許多儒家道德的傳統優點,同時也沾染了不少社會流行的惡習。拿劉文彩來說,他既有著慷慨興學的美名,不少濟困扶危的義舉,但也有吸鴉片煙、玩女人、討幾房小老婆等當時有錢人的通病。

從地主的土地和財富的來源來看,大體有以下三種: 一是祖上傳下來的家業。二是在外地做官、經商發了財,回鄉興家置業,購買大量土地,成為地主。 三是勤勞儉樸,聰明好學,善於經營,在本地被稱為「田秀才」的能幹人,一輩子省吃儉用,有點積蓄便買田,土地漸漸增多,慢慢上升為中農、富農……積攢土地最多的,達到中、小「地主」水準。當然,也有靠欺行霸市、高利盤剝而上升為地主的,但這種人只是極少數。另外地主土地、山林、房屋等不動產,在交易、過戶的過程中,都是簽署了契約,按章繳納了稅負,並由當時的政府主管部門頒發了權證,既是公認的,又是合理合法的。

再來看地主階級當年在農村中的作用。

地主們青少年時期大都受過嚴格的教育,是農村中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他們讀的是《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思想,深入骨髓。95%以上的地主憐貧恤老、救濟鰥寡孤獨、助教興學、救災賑災、修橋補路、興修水利、調解糾紛、宣導文化活動(舞龍燈、賽龍舟、唱大戲等)……舉凡農村中一切需要錢、物的公益事業、慈善事業,都是由他們帶頭發起,熱情贊助並充當捐資、獻物、出力的主角。

經過十年寒窗進入(官場)上層社會的,大多數是地主家的子弟。因此,當年的地主階層,集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文化精英於一體,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的主流。

許多科場失利、無意於仕途的讀書人,回到鄉梓後,因其品德高尚、學問豐富、主持正義、辦事公平,往往被推舉為地方領袖,掌握著村、鄉、區的地方事務的管理權。而當年的政府(縣級以上)是那樣軟弱,既沒有「社會救濟」概念,又沒有過問地方事務的經濟實力。因此,大量地方事務便責無旁貸地落在本鄉本土有聲望的富紳(地主)的肩頭上。

興辦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需要大量資金,光憑空口叫叫喊喊,是沒人信服你的,關鍵時刻要帶頭拿出白花花的銀子來。有聲望的富紳帶頭捐了鉅資,人人跟進,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才能募集到大量資金,才能辦好地方事業。那時候,差不多所有的鄉村,都有德高望重、公益事業心強的地主,帶頭捐資。

當年地主將土地出租,解決了貧苦農民的就業問題,與資本家辦工廠給城市貧民提供就業機會,與當今外資進入中國解決城鄉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是一碼事。地主收租是土地投資的回報,工商企業利潤提成是資本的回報,同樣是一碼事。

「地主」這一階層當年在農村佔有的土地和財富較多,是多種社會力量長期碰撞取得的均勢與平衡,是兩千多年來皇權專制社會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結果,是一種符合當時社會需求、合理合法的重要的政治經濟結構要素。

兩千多年前,孟子說:有恆產者,始有恒心。這話的意思是:只有財產較多的人,做事才有責任心。因為他要對自己的財產負責,對自己的家庭負責,對自己的聲譽負責……絕對不會亂來。當年,地主階層以其財富、道德、學識和聲望,責無旁貸地擔負了政府職能缺失部份的職責,在農村中起著穩定社會的中流砥柱作用。

26.一窮二白的舊中國

中共多年來的宣傳一直講,在他們執政以前,中國被國民黨搞得一窮二白。但實際情況是,1946年,國民政府只用一年時間就還清了八年抗戰的全部外債,這說明當時的經濟形勢是非常好的。而且國民黨在中國執政了22年,從1927年到1949年,歷經了那麼多的戰亂和外侮,卻沒有大饑荒的報導,即使是餓死上萬或幾十萬這樣的統計都沒有,所以說那個時代如果就那樣建設下來的話,中國現在應該說是世界前三名。再者,民國初年時,中國的國民收入占到全球的27%,但是到了共產黨執政2003年的時候,卻只占4%了。「一窮二白」,能成立嗎?

長期以來,中共編寫的教科書還說「舊中國一窮二白,只能用洋火、洋釘」,這是天大的假話!

那麼,「一窮二白」的舊中國都生產了些什麼呢?

首先來看看洋火、洋漆、洋泥等方面。

1879年,廣東佛山縣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巧明火柴廠。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忙於戰爭,輸入中國的商品,包括火柴數量都大為減少;加上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奮起抵制日本貨,提倡國貨,全國各地又興起了辦火柴廠的熱潮,在短短幾年中,全國的火柴廠就增加到100多家。

1920年11月,上海的「火柴大王」劉鴻生創辦「鴻生火柴公司」。

工廠技術人員經過半年多的試驗研究,採用高強度的膠粘劑,解決了火柴頭受潮脫落的難題;並購置磨磷機,提高了赤磷面的品質。改進後的鴻生火柴,頭大,發火快,火苗白,磷面經久耐用。此後,他們又對生產技術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進,火柴品質一再提高,鴻生成為眾口一詞的名牌產品,不但在國內成了搶手貨,一度還打入了南洋市場。工廠的利潤也逐年上升。
 
1935年7月,劉鴻生首先邀集國產火柴製造同業成立聯合辦事處,繼而以此名義與美商火柴公司達成協定,成立了華中地區火柴產銷管理委員會,並制定了相應的火柴生產、銷售限制辦法。最後,劉鴻生又以中華火柴同業聯合會首席代表名義,與日商在華火柴同業會進行談判。日商迫於華商聯合會與華中管理委員會的一致行動,不得不加入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

留學海外的侯德榜,帶來了在美國設計好的圖紙,與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測試各種機器,經過調整改進,終於揭開了蘇爾維制堿法的秘密,解決了大規模制堿的一系列技術難題。1926年,永利堿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品質已經超過了英國蔔內門公司的洋堿。這年秋天,在美國建國150周年國際博覽會上,紅三角牌純鹼榮獲金質獎,不但使中國人揚眉吐氣,而且打開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1906年周學熙籌建「啟新洋灰公司」。由於產品品質好,所以銷路很暢。啟新水泥很快被全國重大的建築工程所採用,津浦鐵路上的淮河鐵路橋、黃河大橋,京漢鐵路上的洛河鐵橋,北寧鐵路上的渭水鐵橋,以及青島、煙臺、廈門、威海等地的海壩、碼頭,用的都是啟新生產的馬牌水泥;北京圖書館、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大陸銀行、交通銀行、河北體育館、上海郵政總局等當時的有名建築,也都是用馬牌水泥建造的。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建築大部分仍然完好無損,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並肩挺立。

外國商人、特別是日本商人為了爭奪中國水泥市場,與啟新公司展開了一場殊死的競爭大戰。日本商人仗著日本水泥產量高、品質好,又離中國最近,大量運到中國傾銷。為了擠垮啟新公司,他們孤注一擲,拼命壓低價格。他們的水泥在日本的銷售價是每袋2.97兩白銀,運來中國的運費合到每袋2.5兩白銀,但他們卻以每袋3兩白銀的價格出售,也就是說每賣出一袋就要虧損白銀2.47兩。這是一場不見刀光血影、沒有呐喊衝殺的戰爭。啟新公司也及時採取了應付措施,將原來每桶的售價2.25兩白銀降到1.55兩白銀,袋裝水泥從每包1兩白銀降到0.7兩白銀。由於周學熙十分重視生產設備的更新與改良,啟新公司的水泥生產在產量和品質上不斷提高,成本不斷降低,並且多次在國際賽會、博覽會及國內展覽會上獲得獎章和獎狀,所以日本商人那種自殺式的傾銷,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啟新公司壟斷中國的水泥市場達14年之久,銷量達到全國水泥總銷量的92%以上。

啟新公司的成功,為多災多難的中國民族工業爭了光,也為中國人在國際上贏得了寶貴的榮譽。

再來看看洋漆。

1929年5月,天津永明漆廠在鞭炮聲中開工了。經過3年多的苦戰、幾百次的試驗,陳調甫終於如願以償,研製出了物美價廉的油漆新配方。陳調甫把新產品定名為「永明漆」,它成為中國油漆工業的第一個名牌產品,當年就獲得了實業部頒發的獎狀,不但風行國內,而且美、英、日、荷、德等國的150多家廠商都和永明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繫。永明公司成了令全國同行刮目相看的名牌企業。

陳調甫一天都沒有放鬆過自己的研究工作。1945年,他研製出一種醇酸樹脂漆,是我國合成樹脂漆中的第一代品種。這種漆才在恢復後的永明漆廠投產成功,陳調甫將它取名為「三寶漆」。這是中國油漆工業中又一個超越西方的名牌產品。
 
此外還有中國船王盧作孚等就不說了。我最後要講的是,中國以前是窮,但不白。而且我們當時有比得上日本美國的工業產品。這些比較要橫比,不要縱比。現在我們廣東人還叫香皂叫「番堿」,不管洋堿國堿一律叫番堿,只是習慣問題。

馬尾造船廠建於1866年12月23日,是我國晚清洋務運動產生的第一家機器造船廠,時任總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力排阻力,改革舊制,大膽引進歐洲先進的造船技術、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聘請法國人日意格為船政正監督,任用洋人傳授造船、造機技藝。1869年,造出了我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1871年,誕生了我國第一台蒸汽機;1882年,製造了我國最大噸位鐵肋木殼兵船;1889年製造出我國第一艘鋼殼網甲軍艦。從建廠至1907年,馬尾船政經歷了從跟洋人學造木殼蒸汽兵輪到1875年辭退外籍技師,自行設計建造艦船,實現了自主建造木殼—鐵木合構—鋼制艦船的質的轉變,共製造出大小船40餘艘,成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廠,也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後,馬尾船政改為福州船政局,又創設了飛機製造工程處。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詒經等中國年輕科技人員,經一年多努力,於1919年8 月,製造成功了中國第一架「甲型一號」雙翼水上飛機(1910年法國的費勃成功地解決了水上飛機的起降問題,製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 ,此後又造出了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17架飛機,並培養了我國自己的飛行員。這使福州船政不僅是艦船的發祥地,還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

漢陽兵工廠 (本文只引輕兵器有關資料,漢陽兵工廠尚生產其他大小火炮及炮彈,均略去。)

1890年9月6日,張之洞在大別山下找到廠址,長600丈,廣100丈,南枕山,北濱漢,西臨大江,與省城對岸。惟需築地基9尺,並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當地設鐵廠,槍廠和炮廠….1895年8月開始小量生產,冬季重建完成,開始生產,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槍(應是Commission Rifle,與毛瑟無關),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其全稱為7.92釐米88式毛瑟步槍。使用圓彈頭。同時生產子彈,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粒。

德國定制八八式委員會步槍及漢陽造:

1896年開工生產。第一年生產1300枝步槍 。

1901年,生產步槍2,500枝,馬槍316枝。抬槍53杆。徐建寅試製棉質無煙火藥成功.

1904年9月26日,張之洞奏請將湖北槍炮廠改名湖北兵工廠。當時可以日產步槍50枝。子彈12000顆。

1904年,湖北槍炮廠又對88式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88式步槍與德M1888式不同點有:德M1888式槍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稱老套筒。

漢陽造88式步槍:

1907年陸軍部通令各省採購湖北兵工廠槍械。除特殊需要外,不應向外洋採購,一律向漢陽廠購買,並依期付款。該年生產步槍9,000枝 。

1916年9月8日,陸軍部軍械司在南苑試放漢陽兵工廠廠長劉慶恩(發明國造半自動步槍第一人)所製造的新槍,名為自裝槍。

毛澤東說「解放後」中國才能製造萬噸輪,事實是這樣的嗎?

上海江南造船廠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國訂貨,製造四艘同一類型的萬噸貨輪,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機型貨船。分別命名為「官府號」(MANDARIN)、「天朝號」(CELESTIAL)、「東方號」(ORIENTAL)、「震旦號」(CATHEY)。船長135米,寬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噸。其中第一艘「官府號」於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經美國運輸部驗收,工程堅固、配置精良,美國政府對其建造品質十分滿意。

中國第一台重型柴油機:1924年,5種規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機,上海新樣機器廠。

中國第一輛汽車:1929年,65馬力,載重為1.8噸,瀋陽遼寧迫擊炮廠。

還想聽嗎???最好別光記毛澤東怎麼教你的。

中國第一台萬能銑床:1918年,上海王嶽記機器廠。

中國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飛機:1919年,甲型一號水上飛機,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至1930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已生產出教練機、偵察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7種飛機。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1920年,排水量14,750噸,時速10.5浬,遠洋運輸輪,美國訂單,此後又生產了另外3艘。

中國第一架飛機:1912年,廣州燕塘廣東飛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後墜機,試飛未成功)。

中國第一台柴油機:1913年,燒球式40馬力柴油機,廣州協同和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車床製造廠: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飛機專業製造廠:1918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

中國第一台為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1918年,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軋花機: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

中國第一台對開平板印刷機: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繅絲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條軋油聯合設備:1905年,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艘大型軍艦:1906年,寧紹號,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福州船政局。

中國第一台抽水機:1907年,15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捲揚機:1907年,60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汽錘:1868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銑齒機:1870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艘大馬力軍艦:1872年,海安號,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輛簡易蒸汽機車:1881年,用蒸汽鍋爐改制,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輛標準蒸汽機車:1882年,中國火箭號,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台蒸汽機:1862年,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艘輪船:1865年,黃鵠號,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台車床:1867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艘近代軍艦:1868年,恬吉號,排水量600噸,江南製造局。

記得上學的時候地理老師可是說舊中國「沒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國結束了中國貧油的歷史.

近代開採延長石油,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延長油礦是中國石油工業之母。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陝西巡撫曹鴻勳奏准朝廷,撥銀 8100兩為資
獨山子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曾與甘肅玉門、陝西延長同稱為中國最早的三大油礦.。

1935 年,有「中國甘蔗制糖之父」之稱的原順德糖廠投產,成為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甘蔗制糖廠,這個中國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廠後來發展成現在的順糖集團 。

薛廣森,清同治四年( 1865 年)出生於順德龍江。17歲去香港在船廠做工,學成一手出色的機械技術。薛氏借為停泊珠江的英國油輪「青龍號」檢修機械的機會,設法將船上的柴油機全面拆卸,繪出圖紙,測得資料,經過反復試驗改進,在 1915 年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國產柴油機,不久就成批投產,引起國外工業界人士的驚異。

十九世紀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國「老狗」牌(NEWHOME)縫紉機輸入中國;1910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從上海、廣州等口岸大量輸入,很快壟斷了這些地區的縫紉機市場。

1928年,上海龍華人計國禎力求改變這種局面,他曾預言:「將來有一天,每家女兒出嫁,都要有一台縫紉機做陪嫁!」於是他開設了勝美縫紉機廠(取名「勝美」是要勝過美國,勝過「勝家」),成功試製了中國第一台國產家用縫紉機,開創了中國家用縫紉機工業的起點。(本文根據《「舊中國」一窮二白 天大的假話!》編輯) (未完待續)

(新唐人版權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