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浴蘭節「鬥百草」

【新唐人2013年7月26日訊】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古時又稱浴蘭節。本稱「端五節」,因避唐太宗生日(八月初五)之諱,改五為午,始稱端午節。因端午節時各家均以佩菊蘭花煮水沐浴,唐宋時人又稱端午為浴蘭節。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

洗浴蘭湯

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鬥百草

鬥草是古代流行在女孩子中的一種遊戲。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鬥草,又稱「鬥百草」,最早見於文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

鬥草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后,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用草作比賽對象,或對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對「雞冠花」;或鬥草的品種多寡,多則勝,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在唐代,鬥草不僅僅是婦女兒童的最愛,成年男子也對此頗好。據說,五代時,南漢主劉鉞在皇宮后苑遍植奇花異草,每值春深花繁時節,他就會組織一班宮女斗花取樂。早晨打開后苑大門,他一聲令下,宮女們蜂擁而入隨意採摘.到規定的時間鎖上門,宮女們被集中起來,在大殿中比勝負,可能就是以誰採的種類多為勝;負者就要獻出金銀了,最後這些錢被集中起來,作為宴會的費用。鬥草受歡迎是可想而知了。

宋代鬥草之風,與唐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時間上,宋代人鬥草除在端午節外.在春社及清明也有鬥草活動,這些都有詩為證。北宋詞人晏殊《破陣子》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春日美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相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范成大在其《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之一寫道:「庄下燒錢鼓似雷,目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柳永更在其《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寫道:「盈盈,鬥草青青。」百花爭妍,陽光明媚,柔媚的婦女們爭芳鬥勝,鬥草取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