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 中共常委喊「多難興邦」遭質疑

【新唐人2013年4月24日訊】(新唐人記者唐清清綜合報導)雅安大地震后,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進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蘆山抗震救災工作,並多次強調多難興邦,甚至和「中國夢」結合起來。但是「多難興邦」一說遭到外界質疑。

「多難」未必「興邦」

中央政治局7常委23日開會,部署地震救災工作,會議多次強調「多難興邦」,「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要大力宣傳抗震救災中的模範人物、崇高思想、先進事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云云。消息一出,引發眾議。

穿閃而過:在失去親人的普通家庭面前,多難興邦這句官話真讓人心寒齒冷。多難如何就能興邦?還是在百姓的無助中凸顯官員們的存在感。

嚴盞盞:這幾天老聽到多難興邦這個詞!我想說的是,難道沒有災難的時候,中國人就沒有興邦的覺悟么?

獅_logos微博達人:多難興邦啊,你看看汶川震完后官員都開上豪車了。

卷舒自由:還是多難興邦,還是團結在周圍,但相比五年前,就像一個翻炒的冷飯,沒有新招是不行了!

老篆:沒換調,沒換套。

還有網友說:我們不要多災多難,我們要我們的邦無災無難;我們不要天災,我們也不要人禍,唯有那樣,我們的邦才能真正興盛起來。

題為「『多難興邦』的邏輯是荒謬的」的文章稱,「多難」和「興邦」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文章稱,一遇到災難,人們就會信口説出兩句話,一句是「多難興邦」;一句是「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但是,其實歷史的前進並不是災難的積累。如果缺乏自省意識,如果沒有汲取教訓,如果不懂得痛徹反思,如果不善於借鑒經驗。一切都枉然。

唐代名臣陸贄在《論敘遷幸之由狀》中說過:「多難興邦者,涉庶事之艱而知敕慎也。」這可以說是對多難興邦的解釋,國家多難就難於治理,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多體恤民情,戒急用忍。「敕慎」就是不要輕易發布政令法令,從這個解釋中也可以看出,並不是多難就會興邦,邦能不能興取決於別的條件。

多難是上天給施政者的警示

神州蒙難,天地同悲,相隔五年,四川又發生大地震,中華民族可謂多災多難。雅安地震雖然不如上次汶川大地震那麼嚴重,但依然是房倒人亡。香港《東方日報》認為,中共領導人常以多難興邦來自我安慰,問題是天災人禍不斷,每次都是死傷枕藉損失慘重,究竟甚麼時候才能夠興邦呢?

文章還指出,縱觀中國歷史,多難興邦的情況不是沒有,但更多的情況是多難喪邦。以上文介紹的幾個「多難興邦」的源處看,他們都沒有把多難當成興邦的必然,而只是把多難當成興邦或喪邦的一個因素看,而且是一個不重要的因素。

《左傳》和《晉書》都在強調德政因素,以災難警醒當政者,使其幡然醒悟,廣施仁政,達到興邦目的。《晉書》更是強調了一種歷史的規律,即「昏明迭用,否泰相濟,天命無改,曆數有歸。」

最後文章還指出,與5.12一樣,4.20也是黑色的一天,以後每年的這個日子,我們若有記性的話,必然充滿悲涼和哀矜。如果多一些人性和人文關懷,多一些資訊透明,勢必能夠減少乃至避免遺憾。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