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 中共常委喊“多难兴邦”遭质疑

【新唐人2013年4月24日讯】(新唐人记者唐清清综合报导)雅安大地震后,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并多次强调多难兴邦,甚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但是“多难兴邦”一说遭到外界质疑。

“多难”未必“兴邦”

中央政治局7常委23日开会,部署地震救灾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多难兴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先进事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云云。消息一出,引发众议。

穿闪而过:在失去亲人的普通家庭面前,多难兴邦这句官话真让人心寒齿冷。多难如何就能兴邦?还是在百姓的无助中凸显官员们的存在感。

严盏盏:这几天老听到多难兴邦这个词!我想说的是,难道没有灾难的时候,中国人就没有兴邦的觉悟么?

狮_logos微博达人:多难兴邦啊,你看看汶川震完后官员都开上豪车了。

卷舒自由:还是多难兴邦,还是团结在周围,但相比五年前,就像一个翻炒的冷饭,没有新招是不行了!

老篆:没换调,没换套。

还有网友说:我们不要多灾多难,我们要我们的邦无灾无难;我们不要天灾,我们也不要人祸,唯有那样,我们的邦才能真正兴盛起来。

题为“‘多难兴邦’的逻辑是荒谬的”的文章称,“多难”和“兴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文章称,一遇到灾难,人们就会信口说出两句话,一句是“多难兴邦”;一句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但是,其实历史的前进并不是灾难的积累。如果缺乏自省意识,如果没有汲取教训,如果不懂得痛彻反思,如果不善于借鉴经验。一切都枉然。

唐代名臣陆贽在《论叙迁幸之由状》中说过:“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这可以说是对多难兴邦的解释,国家多难就难于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多体恤民情,戒急用忍。“敕慎”就是不要轻易发布政令法令,从这个解释中也可以看出,并不是多难就会兴邦,邦能不能兴取决于别的条件。

多难是上天给施政者的警示

神州蒙难,天地同悲,相隔五年,四川又发生大地震,中华民族可谓多灾多难。雅安地震虽然不如上次汶川大地震那么严重,但依然是房倒人亡。香港《东方日报》认为,中共领导人常以多难兴邦来自我安慰,问题是天灾人祸不断,每次都是死伤枕藉损失惨重,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够兴邦呢?

文章还指出,纵观中国历史,多难兴邦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情况是多难丧邦。以上文介绍的几个“多难兴邦”的源处看,他们都没有把多难当成兴邦的必然,而只是把多难当成兴邦或丧邦的一个因素看,而且是一个不重要的因素。

《左传》和《晋书》都在强调德政因素,以灾难警醒当政者,使其幡然醒悟,广施仁政,达到兴邦目的。《晋书》更是强调了一种历史的规律,即“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无改,历数有归。”

最后文章还指出,与5.12一样,4.20也是黑色的一天,以后每年的这个日子,我们若有记性的话,必然充满悲凉和哀矜。如果多一些人性和人文关怀,多一些资讯透明,势必能够减少乃至避免遗憾。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