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華府應強化對台承諾

【新唐人2011年9月9日訊】(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台北9日電)華府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唐耐心與葛來儀表示,基於美國的利益與各種考量,華府不但不該放棄或減少對台灣的承諾,反而更應強化對台支持與承諾,包括提供F-16 C/D型戰機。

喬治城大學歷史教授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與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聯名發表文章,反駁美國部份學者有關放棄台灣以改善美中關係的主張,包括葛拉瑟(Charles Glaser)在「外交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一篇引發議論的文章。

葛拉瑟在那篇文章中說,「美國應該考慮收回對台灣的承諾」。

對於犧牲台灣是否就能增進美中關係,唐耐心與葛來儀表示懷疑,並質疑此刻是否適合針對此事做成決定。如果做這項改變,對美國其他方面的利益會有什麼影響,包括美國與亞太地區盟友的關係。

兩位學者說,在審慎考量這些可能的變化後,她們認為華府不但不應該放棄或降低對台灣的承諾,反而更應該強化。

她們表示,如果華府決定放棄台灣,或只是降低對台灣的支持,都會讓中國認為,美國已經變得軟弱、猶豫不決或不可信賴。

此外,她們的文章表示,中國政府正面臨著官員貪腐、貧富不均等內部危機,即使拿下台灣,對於化解中國社會內部的不滿,不太可能會有廣泛而持久的幫助。

文章並分析,美國若犧牲台灣,雖然取悅了中國,卻仍可能無法徹底並持續性地滿足北京當局在展示國力方面的需要。實際上,犧牲台灣有可能挑起中國政府新的胃口與需求,這樣一來美國就得做更多新的努力去滿足中國。

即使華府做到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讓北京當局在美國其他重要問題上,變得更有彈性。

文章說,從戰略的角度來看,美國若放棄台灣,台灣勢必將失去目前實質上的獨立,並被迫配合中國的統一時間表,這種情況究竟是會增進還是傷害美國的利益?台灣失去實質獨立,可能使美國自由派與保守人士同感不安,因為他們都視台灣活躍的民主為亞洲民主政治進程的先驅。

若考慮經濟因素,台灣是美國第九大貿易夥伴,美國則是台灣第三大貿易國,雙邊經貿往來在2010年成長了32%。美國也是在台灣投資最多的國家。

文章進一步分析,華府對台灣長期的支持,對美國的盟友來說也非常重要。

文章說,亞洲國家都期待美國能夠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發揮制衡作用,這些國家也許不希望華府在台灣問題上浪費太多資源,但也不願看到華府忽略台灣的安全,因為它們可以從台灣的例子看到未來自身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脅。

文章說,目前為止,美國並未做出放棄對台承諾的決定,未來也應該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不論是因為對中國的畏懼或迷惑,藉由放棄台灣而滿足中國,不會是個好政策。這麼做,可能會增進美中關係,但也只是一時的。

這兩位學者指出,美國很明顯地需要跟台灣保持關係,但光這樣做還不夠;美國必須讓放棄台灣的言論止息,免得台灣的士氣和台灣關係法等美國對台承諾的權威性受到影響。

她們主張,奧巴馬政府應停止模稜兩可的態度,對台灣進行軍售,包括F-16 C/D型戰機,因為一旦這款飛機停產,美國可能面臨是否出售F-35這款更先進戰機的困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