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經濟回顧(2017年10月2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10月03日訊】一週經濟回顧(2017年10月2日)

提要
共和黨正式推出稅收改革法案,這是川普施政的重頭戲
德國大選,默克爾四度連任,但她雖勝猶敗
世界競爭力排名,瑞士蟬聯第一
林靜時間﹕樂透獎面面觀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一週經濟回顧節目,我是東方。川普一而再、再而三的對朝鮮放狠話,不少分析人士相信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這些話是對金三胖說的,其實真正的聽眾是北京政府,這是川普在外交上動作,11月川普打算訪華,估計到那個時候就能看出端倪。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大致分兩派,鷹派相信美中之間摩擦不可避免,主張聯合中國週邊國家進行遏制,並經常展示美國和盟國的實力﹔鴿派認為應該跟中國接觸,鼓勵商業和文化交流,在國際問題上合作,比如對付朝鮮和氣候暖化等,他們相信中國的崛起有助于維持地方和平和穩定。其實今天的時局,從七十年前的美中對弈中可以找到參照,美國作家 Kevin Peraino 的新書 – 毛、杜魯門、以及1949 中國誕生,對此有頗為詳盡的描述。二戰之後,國共內戰爆發,如何面對中共的崛起,美國朝野同樣有兩派不同的看法。鷹派的代表人物是飛虎隊隊長陳納德,當中共軍隊佔領北京、佔領上海之後,陳納德說服杜魯門總統支持地方反抗力量,從香港用飛機運送現金支持各地武裝力量﹔鴿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他建議跟中共領導層接觸溝通,當時毛澤東支持接觸溝通,但他更感興趣的是了解美國的政策,摸清杜魯門政府的底細,並不是真正的交換意見,最後,司徒雷登憤懣的離開中國。中共建立政權之後,美國政府接受了教訓,在鷹派和鴿派之外有了新的思維,代表人物是當時的國務卿艾奇森,他認為美國不要扮演預言家的角色,而更應該象是工程師,根據現有的材料和資源,切實的達成目地。對峙和接觸都不能在短期內達到目地,美國應該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還應該有耐心,等待時機,在中共和蘇共之間進行瓦解和分化。回過頭來看,這個策略是奏效的,但今天的世界格局跟冷戰時期已經不一樣了,但基本的挑戰還是一樣,對峙和接觸都不能在短期內解決問題,棒子、胡蘿蔔很難馬上奏效。不過在朝鮮問題上,中美雙方應該是有共同點的,如果能在這上頭有所建樹和作為,中美關係將會大大改善。是,北京政府不原意失去朝鮮這塊緩沖地帶,但在金氏三代人的極權下,朝鮮已經成了導火索,還想維持平壤政權的,恐怕是中共內部別有用心、唯恐天下不亂的勢力。這是今天的開場白。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