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香港11萬人燭光 不忘六四 倫敦恐襲肆意虐殺

今天是6月5日,《今日點擊》今天開始進入第十一年了,十年走過來,感謝這麼多朋友的支持,而在這十年的時間裏世界也發生了驟然的改變。2008年四川大地震,中共在西藏殺藏人,一路走過來走到現在更加表現出人們對生命不同理解的衝突。

星期天晚上,香港維園出來11萬人紀念六四死難者,香港居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出來舉行紀念活動,11萬人是9年來最少的一次,2008年只出來四五萬人,到了2009年人數大幅增加,當時達到了20多萬,以後就是18萬左右,大家公認人數減少的原因就是一些香港大學生在中共邪惡面前改變思想,他們認為跟中共沒有什麼談判可言,也沒有什麼平反可言,中共沒有資格,它們是邪惡的屠殺者。悼念活動是支聯會組織的,支聯會提出「平反六四」。所以對中共的理念出現差距影響了人數,但今年年輕人出來的也非常多。


6月4日晚11萬香港人在維園舉行
六四悼念活動(Gettyimages)

蘋果日報報導《莫失莫忘11萬人維園悼六四》中說:

「六四28週年,新生代厭棄支聯會行禮如儀的六四燭光集會;有大學生更發表六四屠城是「鄰國歷史」言論。但這夜,一張又一張的面孔現身維園,用行動向世界宣告,他們沒有忘記28年前中共血腥屠城、沒有離棄天安門母親、沒有忘記這些年來為民主犧牲的孩子。昨晚11萬人舉起良知的燭光,拒絕遺忘這一段血寫的歷史,漆黑的天空下,維園集會依然燭光如海。」

一些大學生認為香港應該獨立,所以稱大陸為「鄰國歷史」,而「香港獨立」的說法也是從大學生那裡來的,你查看一些香港大學生的背景會發現,很多學生是從大陸過去讀書的,逐漸進入學生組織,這種內部的相互影響造成了分裂。

其實,雖然每個人的理念不同,但悼念活動是從89六四延續過來的,是被整個香港所接受的,這種活動並不妨礙你有自己的理念。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也發表了六四文告,她說:

「兩岸之間的最大距離是民主與自由。」

這是中華民國從馬英九任總統以來的共同說法,「最大距離是民主和自由」針對的是社會形式,民主與自由意味著社會服務於人,意味著對人的尊重,中心是以人為本。

社會對待人是壓迫、控制的,還是民主自由服務於人的,這種區別透顯出中共本質,

「蔡英文說,中國崛起是事實,但民主如果缺席,將是遺憾。一個民主的大國才會真正受國際敬重。如果重新審視六四,中國大陸會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這裡的崛起其實是反的,追求的是利益,是金錢和財富的崛起,中國人的勤勞創造了金錢和財富,誰把大部分錢拿走了呢?中共內部的權貴資本家族,無論是大財閥還是金融大鱷都是依附於中共體制和中國人本身的,這些人及其附屬者在內和在外成為了中國崛起的事實。

缺失了民主其實就是對所有人的迫害,對人的傷害和侮辱。一個社會對人尊重,國際社會才會尊重它,對人侮辱,那麼沒有人能接受它。就像一個擁有錢財而強悍的人,尊重他的人同樣在利益中,缺失的是自我的尊嚴。一句話,就是這個社會是否是正常人的社會。當不是正常人的社會的時候,依附於這個社會的人就不是正常人了。所以,在中共體制之下根本沒有民主和法制可言,原因就是生命理念的問題。很多人對中共從政治的角度有所表達,當然這是一個層面,但這種表達往往會被中共利用。

正好應對在六四紀念日,星期天,倫敦再次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在市中心的倫敦橋,那裡的遊客很多,7人喪生,包括澳大利亞人、加拿大人和倫敦當地人,英國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接連遭受恐怖襲擊,對世界造成了很大衝擊。英國現實的狀況就變得非常突出,這個國家應如何面對恐怖襲擊?


倫敦橋恐怖襲擊後,民眾舉行悼念活動。(Gettyimages)

恐怖襲擊其實最終的衝突是人性理念的對立,英國發動恐怖襲擊的都是當地人,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汽車撞,用刀砍。這些人就是去送死的,用殺人來讓自己死去。英國首相已經點明瞭極端信仰者的邪惡,他們傷害的是人的生命理念,這就防不勝防了。人生命理念的認知決定了人的行為,但很難看出如何阻止人們生命理念認知的變化,這也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走到今天,人人面臨的問題。這些都是人生命內在的認識。

發動恐怖襲擊的人和發動「八九.六四」屠殺的人有得一比,他們的生命理念是一樣的。都是以我為中心,只是一個都是以無神論為中心,另一個是以邪惡理念來否定正常人的生命理念,都是在灌輸的過程傷害著人內在生命,而被傷害的人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思想,即使環境改變了,如果自己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自己的思想。他們尊崇的生命理念在現實中會得到滿足。只是不同的是,一個是自己殺人死了會上天堂,而共產黨把人全部拘在肉體層面的空間,讓肉體得到最大的滿足。所以,一些反共的人也成為了利益者,成為了共產黨的受害者。

有人說鎮壓六四給中國帶來了有目共睹的發展,這種發展就是金錢,就是利益,其實就是在屠殺了人內在的生命理念,如果更多的人內心中接受了中共對學生們的屠殺,那麼時間真的就到頭了。很多事情,大家看到的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但一切都在天數的掌控之中。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嚴楓)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