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明成祖虛心納諫 善待功臣(上)

【新唐人2016年05月25日訊】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稱帝,改明年年號為永樂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時制度,是為明太宗(後改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樹的偉大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繼承了父親朱元璋勤奮、節儉、體恤百姓的長處,但卻摒棄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斷的短處。他為人果敢英武,馭臣威嚴,但並不武斷,而是善於納諫,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他不僅注意守成,而且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繁榮輝煌時期。

勤政並虛心納諫

明成祖與明太祖一樣,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雖然精明能幹,但並不自滿,依舊虛心納諫,這是每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所必備的重要品質之一。

歷代大多數皇帝一般都是早上上一次早朝處理政事,很少有上晚朝的,但明成祖卻除了上早朝外,還要上一次晚朝。晚朝之後,則把六部尚書等近臣留下來,商量重要事宜。這是因為早朝奏報的消息多,時間不充裕,沒有時間和大臣們交談;晚朝事情相對少,時間較多。此時,他讓大臣們暢所欲言,就一些具體問題進行討論,交換意見。

成祖即位後,就曉諭群臣說:「大凡人的才識不同,或長於這方面或短於那方面,如果事情有過錯失誤,可以馬上指出,我不會責怪。如果隱而不言,時間長了才發覺,這就與欺騙差不多,法則難容。」 以此提醒大臣們匡正自己的過錯。

成祖還經常鼓勵大臣們敢於說話,敢於提意見,說真話,認為直言比敢為更可貴。「敢於做事的大臣容易求得,敢言的大臣難得,這是因為敢為者強於己,敢言者強於君,所以王、魏之風是不多見的。如果可以使進言者無所畏懼,聽言者無所抵觸,又何必憂慮天下不能得到治理?」他還下令有司重修錚臣比干的祠墓。在成祖看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各盡其道耳。」

對於敢於直言的官員,成祖予以表揚和獎勵;對於那些不肯直言的,則予以責備。如永樂初年,浙江有一個教諭(註:掌管孔廟祭祀、教育縣學生員)上書進諫,提出地方上幾件當辦的事情,成祖通告嘉獎他,並把上書拿給大臣們傳看,希望身邊的他們也當如此。

還有一年,成祖讓吏部挑選一些在州縣任職多年、關心百姓疾苦、辦事能力強的官員進京到六部任職。在他們到京後,成祖要他們大膽直言,指出地方弊政,但起初卻沒有一個人上書。成祖很不高興,叫相關官員轉告自己的希望和不滿,同時他還對身邊的近臣感慨「敢言之臣實在是難得」,並再次提醒大臣們時刻指出自己的過失。

永樂五年,開平衛卒蔣文霆上書說有司在民間購買各色物料時,名義上雖是買,但實際上是強取於民,老百姓萬不償一。如果是當地的產品,尚可以籌措;如果不是,則需要多方籌措,以致傾家蕩產,因此他建議今後如果有司妄取老百姓一錢者,應當以受財枉法論。如果各色物料不是當地所有者,應該讓有司勿取。成祖採納了這個建議。

成祖還十分討厭阿諛奉承的官員。一次,貴州布政司在奏摺中寫道:皇上的恩詔到達思南府,太巖山間都響起「萬歲」的聲響,這是皇上的威恩遠加山川的靈驗啊!一些大臣聽了這段話都紛紛向明成祖祝賀。成祖面現不悅,說:「在山頂上吶喊,千山萬谷都會回應,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們想用阿諛奉承來討我歡心,實在不是賢人君子的作為!」

對於祥瑞之事,成祖也謹慎對待。永樂初年,陝西興平、鳳翔二縣獻瑞麥,群臣上表祝賀,認為是聖德廣佈,天下太平的徵兆。成祖對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說:「瑞麥固然是祥瑞,但四方遠近,如果萬物沒有得不到相宜的處所,那可以說是太平。但是現在內外果然沒有一個人有怨氣的嗎?朕看上表只是覺得更加慚愧。君臣相處貴在以誠,諛佞不是治世之風。」

永樂二年九月,周王獻仁獸騶虞,群臣朝賀後,成祖對侍臣說:「剛才聽群臣言,不覺惕然。天下之大,如果有一個人有怨氣,怎麼能說得上是仁?一念不誠,怎麼能感動上天?我正日夜擔憂,怎麼可以說騶虞是天降祥瑞於我呢?」「祥瑞出現,容易令人驕傲。是以古代的明主遇到祥瑞時都自我警醒,不會因為祥瑞懈怠。如果騶虞果然是祥瑞,我要更加謹慎。」類似的事情發生好多次。

一天,成祖來到武英殿瀏覽《存心錄》,他對翰林侍臣說:「剛才看(南燕)慕容超在郊祭時有異獸出現在壇的一側,隋煬帝在圜丘祭祀時遇到暴風,儀式沒有完成就結束了,後來兩個人都很快就死了。古人說惟德行動天,沒有德也動天。善則降下祥瑞,不善則降下災禍。」又說:「祭祀時固然當誠敬,但一定要平素積累善行才可獲福。若平日所行反道背德,而只是在祭祀時表示虔恭,這怎麼可能有獲福的道理呢?」

永樂十四年夏,禮部祠祭司郎中周訥上書請封禪,尚書呂震請成祖接受這個建議。成祖對呂震說:「今天下雖無事,然水旱疾疫間或有之。朕每次聽聞郡縣上奏,內心未嘗不惶恐,怎麼敢自己說是太平之世?況且唐太宗亦不曾封禪,魏徵每以堯舜之聖來看太宗。你們想讓朕處於太宗之下,還是像魏徵一樣愛君王!你們當以古人自勉,才能不負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待續)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