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史上有名的明鉴

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作者:容乃加

成语“福无双至”、谚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说出了对人间祸福的观察,最早来自于汉朝学问家刘向的论述“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说苑.卷一三.权谋》), 比喻福祐不会接连而来,祸害却会接踵而至。刘向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向出身皇亲之家,他的玄祖楚元王刘交是汉高祖的弟弟。《汉书》说刘向为人平易、廉洁乐道,却不爱世俗中的交际酬酢,而潜心专注于经术的探究,并且穷究天人之际,深究天道、天象与人事间相互的关系、对应。他白日读书,夜观星宿,经常通宵达旦。

西汉大学问家刘向之像(公有领域)

他的著作之一的《说苑》,从历史取鉴,遍录轶闻琐事,杂以议论,阐明国家兴亡、政治成败之理,给人趋吉避凶的鉴戒。 “福无双至”是他的一个体会,他用了一个韩昭侯的真实故事来晓谕人。

韩昭侯造高门的史鉴

韩昭侯是战国时代韩国的第六任君主,又称为韩昭僖侯或韩釐侯。他在位时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内政改革,修术行道,国内大治,外国不来侵伐,让韩国跃升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昭侯二十二年丞相申不害去世。三年后,韩昭侯兴建一座高门,当时,楚国大夫屈宜臼(*亦作屈宜咎)对他说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我认为你不可能走出这个门!”

韩昭侯问:“你为什么这般武断?”

屈宜臼说:“因为不得时!也就是说现在兴建这个高门不是时候。凡事讲时机,得时顺利,不得时就不顺利。从前,你曾经很顺利很风光,而那时你并没有兴建高门。去年,秦国攻打了韩的领地宜阳(今河南省),今年韩大旱,困窘不足,你不在此时体恤人民的急迫困难,反而更加浮华奢侈,这样做必定招殃,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就是针对这样的作为呀!”

次年,韩昭侯的高门兴建完成了,韩昭侯也去世了。果然,应了谶,韩昭侯在生时,没能从豪华的高门出去过。

刘向取了这个“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的史鉴,让人知道警戒,谨慎己身的一切所思所为,不招来祸端。这是当困窘不足时,仍然奢侈浮华的结果!

韩昭侯造高门留下“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的史鉴。 (pixabay)

上谋知命其次知事 明辨正邪

他告诉人“上谋知命,其次知事”,就是要知天命、知人事。知天命者,预先见到祸福存亡的起源,早在事情未萌发之时就准备预防,这样能避难于无形。知人事的智者,一看到事情,就能权衡判断后来的成败。屈宜臼告诫韩昭侯,他可以说是知事者,当他看到韩昭侯兴建高门不得天时地利人和,就能判断是成是败;然而,韩昭侯不内省,仍然穷奢极侈,终究败业废功。

《后汉书》有这样的注脚:“末世衰主,穷奢极侈,造作无端,兴制非一,劳割自下(*劳役百姓),以从苟欲,故黎民吁嗟,阴阳感动。”(《卷三一.陆康传》)拿来对应韩昭侯的作为,正是恰合!

笔者认为,从高层来看,人的存亡祸福的起源在于德与业,德招福,业致祸;德大能延年,业大至极形神皆灭。因果相应,世世循环。因为人类在迷世中,拼搏名利情和追求欲望的满足,造业远远多于积德,所以人们看到“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的历史事件就很多。德用完了,业未还完,困难、不如意甚至灾祸就到。

从天命、从人事的因果经验来看,“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怎样避祸?刘向在《说苑》中告诉人要走正道远邪道:正者,就是诚心为公着想,作为当政者则要为百姓尽心;邪者,就是为私追求利益,对从政者来说,诈骗百姓就是邪。智者行事 ,特别重视预防,时时事事谨慎省思自己,居安思危,不满溢不招损,所以能够百事平安。

后代的著作,尤其是戏剧、小说引用“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不少,民间也广泛传说这句话。

例如,明代戏剧家高明的《琵琶记》第二十出引用了“福无双至”这句话:“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却是真。”清代小说《文明小史》第五十回也这样说:“自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居安思危的思想传承了二千多年了。追根溯源,再次提醒末世乱世中人,要走在正道上远离邪道,才能真正远离灾祸得平安。@*#

参考资料
《说苑》、《史记.韩世家》
《汉书》、《后汉书》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