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史上有名的明鑑

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作者:容乃加

成語「福無雙至」、諺語「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說出了對人間禍福的觀察,最早來自於漢朝學問家劉向的論述「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說苑.卷一三.權謀》), 比喻福祐不會接連而來,禍害卻會接踵而至。劉向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向出身皇親之家,他的玄祖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的弟弟。《漢書》說劉向為人平易、廉潔樂道,卻不愛世俗中的交際酬酢,而潛心專注於經術的探究,並且窮究天人之際,深究天道、天象與人事間相互的關係、對應。他白日讀書,夜觀星宿,經常通宵達旦。

西漢大學問家劉向之像(公有領域)

他的著作之一的《說苑》,從歷史取鑑,遍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闡明國家興亡、政治成敗之理,給人趨吉避凶的鑒戒。 「福無雙至」是他的一個體會,他用了一個韓昭侯的真實故事來曉諭人。

韓昭侯造高門的史鑒

韓昭侯是戰國時代韓國的第六任君主,又稱為韓昭僖侯或韓釐侯。他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進行內政改革,修術行道,國內大治,外國不來侵伐,讓韓國躍升為戰國七雄之一。

韓昭侯二十二年丞相申不害去世。三年後,韓昭侯興建一座高門,當時,楚國大夫屈宜臼(*亦作屈宜咎)對他說了一個大膽的預測:「我認為你不可能走出這個門!」

韓昭侯問:「你為什麼這般武斷?」

屈宜臼說:「因為不得時!也就是說現在興建這個高門不是時候。凡事講時機,得時順利,不得時就不順利。從前,你曾經很順利很風光,而那時你並沒有興建高門。去年,秦國攻打了韓的領地宜陽(今河南省),今年韓大旱,困窘不足,你不在此時體恤人民的急迫困難,反而更加浮華奢侈,這樣做必定招殃, 『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就是針對這樣的作為呀!」

次年,韓昭侯的高門興建完成了,韓昭侯也去世了。果然,應了讖,韓昭侯在生時,沒能從豪華的高門出去過。

劉向取了這個「福不重至,禍必重來」的史鑒,讓人知道警戒,謹慎己身的一切所思所為,不招來禍端。這是當困窘不足時,仍然奢侈浮華的結果!

韓昭侯造高門留下「福不重至,禍必重來」的史鑒。 (pixabay)

上謀知命其次知事 明辨正邪

他告訴人「上謀知命,其次知事」,就是要知天命、知人事。知天命者,預先見到禍福存亡的起源,早在事情未萌發之時就準備預防,這樣能避難於無形。知人事的智者,一看到事情,就能權衡判斷後來的成敗。屈宜臼告誡韓昭侯,他可以說是知事者,當他看到韓昭侯興建高門不得天時地利人和,就能判斷是成是敗;然而,韓昭侯不內省,仍然窮奢極侈,終究敗業廢功。

《後漢書》有這樣的註腳:「末世衰主,窮奢極侈,造作無端,興制非一,勞割自下(*勞役百姓),以從苟欲,故黎民吁嗟,陰陽感動。」(《卷三一.陸康傳》)拿來對應韓昭侯的作為,正是恰合!

筆者認為,從高層來看,人的存亡禍福的起源在於德與業,德招福,業致禍;德大能延年,業大至極形神皆滅。因果相應,世世循環。因為人類在迷世中,拼搏名利情和追求欲望的滿足,造業遠遠多於積德,所以人們看到「福不重至,禍必重來」的歷史事件就很多。德用完了,業未還完,困難、不如意甚至災禍就到。

從天命、從人事的因果經驗來看,「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怎樣避禍?劉向在《說苑》中告訴人要走正道遠邪道:正者,就是誠心為公著想,作為當政者則要為百姓盡心;邪者,就是為私追求利益,對從政者來說,詐騙百姓就是邪。智者行事 ,特別重視預防,時時事事謹慎省思自己,居安思危,不滿溢不招損,所以能夠百事平安。

後代的著作,尤其是戲劇、小說引用「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的不少,民間也廣泛傳說這句話。

例如,明代戲劇家高明的《琵琶記》第二十齣引用了「福無雙至」這句話:「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卻是真。」清代小說《文明小史》第五十回也這樣說:「自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福不重至,禍必重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居安思危的思想傳承了二千多年了。追根溯源,再次提醒末世亂世中人,要走在正道上遠離邪道,才能真正遠離災禍得平安。@*#

參考資料
《說苑》、《史記.韓世家》
《漢書》、《後漢書》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