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 羊肉饺子补立冬

【新唐人2018年11月07日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首北宋苏轼的诗,描写的正是“橙黄橘绿”的立冬时节。

立冬又叫做十月节,在汉魏时期,立冬这天,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去西郊迎冬气,进酒肴,抚恤辛苦一年的将士们,而在宋时,每到立冬,人们还会穿上明亮的新衣,拜尊长,祭天地,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宋代陆游有诗曾道:“儿童冬学闹比邻”,说的是在古时的农家十月会举办“冬学”,冬天夜里最长,又是农闲季节,古人们利用这个时节学习知识礼仪,充实自己,并举行拜师礼,而一些老师人家,也会在立冬这天,在庭房挂起孔子像,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们。

北宋时期,京师地寒,每到立冬,上至皇宫禁院、下至民间百姓,都会储存食物准备过冬。所以立冬之日,车载马驼便会满载着新鲜蔬果充塞道路,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民间相传:“立冬补冬,补嘴空”,说的是在立冬这天,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会在家里休息,杀鸡宰羊,吃顿大餐,慰劳一家人的辛苦。而其中最重要的食物,就要属饺子了!

北方有句谚语:“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起源于东汉末年,相传名医张仲景曾在辞官回乡的路上遇到被严寒冻烂双耳的穷苦百姓,他便用药材熬煮羊肉,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分给大家吃,这一碗带着仁爱之心的饺子,不但帮老百姓们治好了冻耳,还为他们医好了伤寒。从那以后,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便代代相传,人们还认为,在秋冬季节交替的时候吃饺子,正应了“更岁交子”的谚语,吃了饺子,不但一年到头都会像饺子一样圆满。还可以磨练我们像饺子一样的“肚量”,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立冬之时,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寒冷的天气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此时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所以补气养血,温中暖肾的胡萝卜、羊肉、洋葱、牛肉等都是立冬水饺馅料的好选择。

“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到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要吃生葱,以抵抗冬季的湿寒,福建、潮汕一带,民间还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立冬时节的甘蔗已经成熟,就算多吃也不会上火,不但可以保护牙齿,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