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而为痛悔迟52:1942——神迹频见仁安羌,长阪雄风再辉煌(上)

第52章 1942:神迹频见仁安羌,长阪雄风再辉煌(上)

前面几章,我们从1942年天象与人间的对应和错位中,展现了远征军初征缅甸的历史真容,揭示了远征军因天象而胜败的深层原因,以及4万将士屈死野人山的真正功德所在——为今人逆天毁佛预演结局,为人类走过末劫而演义教训。

这一章,我们通过聚焦仁安羌之战,把天机的启迪引向深入。可能有读者会问:“前面不是讲过仁安羌大捷了么?怎么又讲一遍?”前面只是结合天象在宏观上展现,这样泛泛而谈看不出多少真机来。人们常说:“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其实神迹也同样在细节中体现出来。

(接前文 逆天而为痛悔迟51:1942——英中毁佛继天谴,逆天惨劫醒人间(下) (点击这里)

1. 历史育未来,轮回展风采

在《第四十六章 1945:水火犯南斗 完胜西南收 》中,展现过历史轮回图,这里再深入一步。看到上图,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可能会恍然大悟,在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会疑窦丛生。

从姜维,到李鸿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后期发现姜维才能出众,悉心传带,最终把军权交给了姜维。姜维继续诸葛亮的事业,数次北伐胜败参半,蜀国终被西晋所灭。抗日战争那一世,孙立人也是后来发现114团团长李鸿堪当重任,最终把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国军最精锐的新38师,交给了李鸿。

姜维那一世,被魏军两头包围,截断后路,在蜀国刘禅已经投降的情况下,姜维假意投降,想挑起魏军内讧,趁机恢复蜀国,最后关头却犯病了,在魏军内讧中被杀。这一世,孙立人被排挤到台湾之后,李鸿在辽沈战役中被围困在长春,同样患了重病,最终被手下逼着接受约降。

历史在相似的重复中轮回,每个人都保留着前生前世的烙印,从现代前沿科学角度讲,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在高维空间中同时存在,还在相互发生着影响。

从文天祥,到齐学启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的丞相文天祥,被元军押解途中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七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励下,舍身报国,取义成仁,汇成了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英雄史诗。

抗日期间,国军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把文天祥脍炙人口的《过零丁洋》、《正气歌》,作为全师官兵的“必修课”,而他也以身作则,配合孙立人将军定下的信条“义勇忠诚”,给部队树立强大的精神动力。

齐学启牺牲后,国内报纸纷纷把他赞誉为“当代文天祥”,表面上看,是因为他的经历和文天祥非常相似,实质上,文天祥的那一世,是为他转生为齐学启而做出的奠定。

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21岁的文天祥考中进士,在殿试中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到民国时期,齐学启在学生时代也是极为优秀,他和孙立人同岁,是清华的同窗好友,1923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海外公费留学资格,到美国学习陆军,1929年在诺维奇军校毕业后回国。

文天祥生逢蒙古侵略的乱世,倾尽家产组织义勇军,挽救南宋的危亡。齐学启生逢日军侵华的年代,也是尽己所有,投身抗日。

文天祥兵败,情急自尽未成,元军知道他是南宋的重臣,十分重视,百般劝降不成,就长期关押。齐学启是在国军撤退途中,被杜聿明派往掩护主力断后,混乱中与主力失散,带着伤患遭遇日军,身负重伤。日军见他的装束是高级将领,就把他救醒。后来劝降时,齐学启夺刀自尽,日军吓坏了,抢下刀,把他押解到战俘营。

文天祥经历了5年的牢狱生活,元世祖忽必烈亲自规劝,授以高官,他宁死不屈,最终在元大都就义[1]。齐学启经历了3年的战俘生活,日军和汪精卫伪政府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宁死不屈,最后被国军叛徒杀害。

从张飞,到刘放吾

瘦小的刘放吾,难道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张飞转世?是不是很多人会觉得太不可思议?

其实细细辨析,他们二人同样有很多相似之处,那恰恰是轮回中难以移改的秉性。张飞是将才,不是帅才;刘放吾是孙立人手下最骁勇善战的大将,也不是帅才,所以孙立人把新38师交给了114团团长李鸿,而不是113团团长刘放吾。

张飞的特点是细腻。这又出乎很多人的设想。因为《三国演义》把张飞塑造成了粗鲁的莽撞人,但那只是艺术化、脸谱化的文艺创作,真实的张飞,善于书法绘画,喜欢结交文人名士。下图是张飞手书的真迹。工于书法绘画的人,绝不会是粗鲁之人。



图52-2:《新亭侯刀铭》残碑拓片(张飞手书真迹)


刘放吾同样是细致之人。仁安羌之战,孙师长布置好战术之后,刘团长还要和师长一起,把每个细节检查一遍,以确保做到万无一失。取胜后,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和孙师长紧张地跑到高地,观察前方和周围的敌情,制定下一步的防御,谨防日军反扑。

有些人在转生中,名字带着前世的印记,像谜语一样,给后世留作见证,当然,不是都这样。放吾,放飞自我的意思,和张翅而飞(张飞),张翼得飞翔(张飞字翼德),是一个意思;刘,蜀汉王朝姓刘。所以,刘放吾这三个字,也暗示着张飞。

后面我们能看到:刘放吾主攻的仁安羌之战和张飞为主角的长阪坡之战,同样有共性。

2. 长阪坡前展雄风,仁安羌内建奇功

真实关羽,难称大义

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文一武两位主角,武将是关羽,义薄云天;文臣是诸葛亮,万世楷模。对关羽的“义”,塑造的荡气回肠,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并不是那么义,他先保刘备,再投降曹操,后来又弃曹归刘,被《三国演义》美化为义。

一些精通历史的网友也知道,脍炙人口、被后世当作楷模的“桃园三结义”,那只是小说的虚构,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史书《三国志》记载得很清楚,说:“先主刘备与关羽张飞二人,在一张大床上睡觉,恩情如同兄弟一样。”[2] 如果真有桃园结义,有那么高大上的情节,更值得大书特书了,更会在蜀地传颂了。生在蜀汉的陈寿,收集史料、传说写《三国志》,不可能落下这么“脍炙人口”的美谈,但是,只写了“恩若兄弟”,表明并无桃园结义这出戏。

抗日战争时期,刘、关、张三人才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因为前世的缘分并不是太大——这要说起来,话就太长了,偏离主题,所以还是留在正式出版的书中,再展现开来。

三国的真义所在

其实,三国时期真正的义,是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演义出来的。赵云第一个主公是公孙瓒,但是公孙瓒实在不成器,他改投刘备之后,一直忠心耿耿。而诸葛亮、张飞,则是遇到明主后尽忠一生。

特别是诸葛亮,大权在握之后,如果他废弃不成材的刘禅自立为帝王,也是奉先主刘备的口授遗诏,并非篡逆不忠,而是堂堂正正,为蜀国大局,无可厚非。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在刘禅对诸葛亮处处掣肘、阻碍、在后方捣乱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兢兢业业、忠心不二,这才是大义。

赵云——长阪雄风有夸张

提起三国时期曹操追击刘备的长阪坡之战,人们自然地会想到赵云赵子龙。长篇评书《长阪雄风》中,以赵云为主角,赞美他:长阪坡单骑救幼主,在曹操的万马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三国演义》中说:“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但是《三国演义》只说赵云在曹军中冲杀两进两出,可见七进七出是夸张。而史书《三国志》中赵云的传记非常短,不足300字,其中长阪坡一段只记载:“刘备被曹操追至当阳(今湖北宜昌当阳市)长阪,刘备扔下妻儿南逃,赵云怀抱里揣着刘备的幼子刘禅,保着刘禅的生母甘夫人,在战乱中幸免。”[3]

而《云别传》[4]中补充说:在刘备败逃长阪坡后,有人说赵云北投曹操去了,刘备拿起手戟揍他,骂道:“子龙绝不会背弃我逃跑!”不久,赵云就回来了。

因此,可以这样辨析:赵云在战乱中,在曹军中杀入重围救幼主,一进一出,是可信的。不过,战争中,士兵一排排长枪刺过来的时候,猛将如何抵挡?兵将之间的体能,其实差不了一两倍,所以人是根本不可能杀出去的,除非像古人说的“如有神助”。同样,赵云在曹军大兵、猛将集中围困的情况下,怀揣着幼主,掉进土坑,战马真能在一团红光之中反跳出来?再冲出重围?真有这么英勇么?曹军兵将都是些窝囊废么?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

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的这首诗,堪称神来之笔,神迹的真相就在这里。我们前面也讲过一些内涵深刻、展现天机的诗,为什么这样的诗文,意境能超越时空、超出人类三唯空间的认知范畴呢?就像前面说过的“战可通神,方成战神”,其实诗文也是修行,写好了同样能通神,这条修行之路和任何正道一样,境界升华的基础,还是道德。

在《第四十六章 1945:水火犯南斗 完胜西南收 》中曾讲过:“《三国演义》的写作,罗贯中采编了大量民间传说,这些朴素的民间传说,世代承传,承载着真实的历史,从这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某些部分,比《三国志》更接近历史真相。”其实,还有罗贯中前世的记忆在起作用,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下笔如有神助”。

长阪坡,赵云无私无我,舍死忘生,忠义勇武足具,建立奇功,一战成名,修得战神之位,理所当然。但是,要展开讲透就太长了、离题了,这里只能一笔带过。

张飞——长阪主角立当阳

其实,张飞才是长阪坡战场的主角。张飞在长阪之战先救下了刘备,然后领着20多个骑兵直奔曹操大军方向而去。为刻画张飞的鲁莽,《三国演义》说张飞以为赵云去投奔曹操,于是就找赵云拚命去了。这种解释,仔细想想都不能成立,鲁莽人也不会这么做的,除非是混账。当时刘备身边的大将只剩下张飞一人了,保卫主公是一位的,何况张飞和赵云又无冤仇……前面说过,张飞不是莽撞人,非常细腻,有谋略,所以此去,应该是去接应赵云。

在当阳桥前,张飞命他手下仅有的20多骑兵,砍下树杈拴在马尾巴上,在桥后的树林里驰骋,烟尘大起作为疑兵。他接应赵云过桥之后,单人独骑立马于桥前,阻挡曹军。

《三国演义》里说:张飞一声大吼,把曹操身边的武将夏侯杰当场吓死。评书戏曲中甚至说张翼德“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典型的艺术夸张。但是,张飞为什么能把曹操吓得兵退数里,然后拆桥退走呢?曹操真那么胆怯?那么怕张飞身后烟尘大起的“伏兵”么?再是“万人敌”的大将,能抵挡得住曹军精兵猛将的冲击么?刘备能有多少兵,曹操是清楚的。

那么,曹操到底怕什么呢?

战阵有根源,轮回越千年

曹操是怕诸葛亮。此番追击刘备,曹军总体是胜势,但是真正交手的局部战场,总是败得莫名其妙:特别是火烧新野县城,曹军大败,被追杀到白河,又被水淹。河水灌城的战法,是以动制静,很多人都会;但是水淹军队,是以动制动,在历史上没有几例,最著名的就是楚汉争霸后期,韩信水淹20万楚军。身为韩信转世的曹操,听说手下大将遭遇了水淹战,着实吓着了,知道遇到顶级战神了。再加上徐庶在曹营一味夸赞诸葛亮的厉害,曹操以为烟尘起处,有诸葛亮的埋伏,所以他是被张飞背后的诸葛亮吓着了。

其实当时诸葛亮不在长阪坡。他去江夏了。前面章节我们说过诸葛亮是顶级易学家,掐算出神入化,算得此去江夏是最好的结果,长阪坡有惊无险,就去江夏督促搬兵去了。

也就是说:长阪坡御敌、退敌的主角是张飞,背后的主角是诸葛亮——1700多年后的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兵缅甸的仁安羌之战,战阵不也是这样么?刘放吾团长在一翼的第一线指挥主攻,孙立人师长在后方的河对岸掌控全域,指挥左翼、右翼和后方。而且,孙立人还借鉴了张飞在长阪坡当阳桥的疑兵战法,据老兵的回忆录:孙师长命令英军的几辆汽车,拖着砍下来的大树杈,在后方兜圈子,烟尘大起,还让英军用多余的汽油点火,迷惑对岸高地的日军……

可见,孙立人新38师在缅甸战场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但有七擒孟获的历史奠定,还有中原长阪坡之战的先行开创。

3. 被埋没的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场完胜(不是惨胜)的攻击战,也在抗日的国际战场上,在美、英、法、荷兰等国连续溃败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把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带出了低谷。中国从此令世界刮目相看,民国将每年的4月20日定为“仁安羌大捷纪念日”。

孙立人将军指挥新38师刘放吾团,以不足千人的战力,以劣势装备、火力、击败了近7千日军,救出了7千多英军和500多西方记者、传教士,以少胜多的奇迹——匪夷所思,至今很多人不敢相信,认为是吹牛皮,甚至竭尽所能消减、抹杀仁安羌大捷,不惜杜撰到他们的思维可以接受的程度,美其名曰:“还原历史真相”。

更可悲的是中国人自己。孙立人将军后来在台湾被迫害,被软禁33年,他的旧部刘放吾、李鸿等将军都被严重迫害,很多相关史料被销毁。而中共一直视孙立人为“天敌”,中共主力与这位战神的对垒,屡战屡败、溃不成军,甚至全军覆没,所以中共不惜篡改历史来装潢自己。内战时期中共把孙立人定为“战犯”,建国后又定为反革命,至今官方评定的抗日名将,孙立人都非常靠后,弹压不住只好让孙将军靠边站,并且一直把吹捧中共的降将杜聿明推到名将的前列……中共伪史横行,人们更难见到真相。




图52-3:199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拜望刘放吾将军,左边是刘将军的儿子刘伟民及夫


1992年4月上旬,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美期间,专门登门拜访隐居美国的刘放吾将军,感谢他50年前在缅甸仁安羌之战中,在前线救出了被围困的7千多英军。在此事报导之后,引发了美国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当时美国总统布什等政要也亲自写信慰问刘将军。从此,仁安羌大捷的真相,在中国再也压不住了——但是,学术界还原仁安羌大捷真相的梦想,因为长期的压制、史料的销毁、人为的臆断、伪史的捣乱,几乎是山穷水尽了……(未完,待续)

注释:

[1]后人在文天祥就义的地方,修建了文丞相祠,在今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

[2]《三国志‧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3]《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4]《云别传》是南北朝时刘宋南朝史学家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补充的赵云事迹,因为区别于《三国志》的赵云传,被称为《云别传》。

[5]《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