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而為痛悔遲52:1942——神跡頻見仁安羌,長阪雄風再輝煌(上)

第52章 1942:神跡頻見仁安羌,長阪雄風再輝煌(上)

前面幾章,我們從1942年天象與人間的對應和錯位中,展現了遠征軍初征緬甸的歷史真容,揭示了遠征軍因天象而勝敗的深層原因,以及4萬將士屈死野人山的真正功德所在——為今人逆天毀佛預演結局,為人類走過末劫而演義教訓。

這一章,我們通過聚焦仁安羌之戰,把天機的啟迪引向深入。可能有讀者會問:「前面不是講過仁安羌大捷了麼?怎麼又講一遍?」前面只是結合天象在宏觀上展現,這樣泛泛而談看不出多少真機來。人們常說:「魔鬼藏在細節之中」,其實神跡也同樣在細節中體現出來。

(接前文 逆天而為痛悔遲51:1942——英中毀佛繼天譴,逆天慘劫醒人間(下) (點擊這裡)

1. 歷史育未來,輪回展風采

在《第四十六章 1945: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 》中,展現過歷史輪回圖,這裡再深入一步。看到上圖,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可能會恍然大悟,在拍案叫絕的同時,也會疑竇叢生。

從姜維,到李鴻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後期發現姜維才能出眾,悉心傳帶,最終把軍權交給了姜維。姜維繼續諸葛亮的事業,數次北伐勝敗參半,蜀國終被西晉所滅。抗日戰爭那一世,孫立人也是後來發現114團團長李鴻堪當重任,最終把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國軍最精銳的新38師,交給了李鴻。

姜維那一世,被魏軍兩頭包圍,截斷後路,在蜀國劉禪已經投降的情況下,姜維假意投降,想挑起魏軍內訌,趁機恢復蜀國,最後關頭卻犯病了,在魏軍內訌中被殺。這一世,孫立人被排擠到台灣之後,李鴻在遼沈戰役中被圍困在長春,同樣患了重病,最終被手下逼著接受約降。

歷史在相似的重複中輪回,每個人都保留著前生前世的烙印,從現代前沿科學角度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在高維空間中同時存在,還在相互發生著影響。

從文天祥,到齊學啟

《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週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的丞相文天祥,被元軍押解途中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七百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勵下,捨身報國,取義成仁,匯成了中華文化延綿不斷的英雄史詩。

抗日期間,國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把文天祥膾炙人口的《過零丁洋》、《正氣歌》,作為全師官兵的「必修課」,而他也以身作則,配合孫立人將軍定下的信條「義勇忠誠」,給部隊樹立強大的精神動力。

齊學啟犧牲後,國內報紙紛紛把他讚譽為「當代文天祥」,表面上看,是因為他的經歷和文天祥非常相似,實質上,文天祥的那一世,是為他轉生為齊學啟而做出的奠定。

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21歲的文天祥考中進士,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到民國時期,齊學啟在學生時代也是極為優秀,他和孫立人同歲,是清華的同窗好友,1923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考取海外公費留學資格,到美國學習陸軍,1929年在諾維奇軍校畢業後回國。

文天祥生逢蒙古侵略的亂世,傾盡家產組織義勇軍,挽救南宋的危亡。齊學啟生逢日軍侵華的年代,也是盡己所有,投身抗日。

文天祥兵敗,情急自盡未成,元軍知道他是南宋的重臣,十分重視,百般勸降不成,就長期關押。齊學啟是在國軍撤退途中,被杜聿明派往掩護主力斷後,混亂中與主力失散,帶著傷患遭遇日軍,身負重傷。日軍見他的裝束是高級將領,就把他救醒。後來勸降時,齊學啟奪刀自盡,日軍嚇壞了,搶下刀,把他押解到戰俘營。

文天祥經歷了5年的牢獄生活,元世祖忽必烈親自規勸,授以高官,他寧死不屈,最終在元大都就義[1]。齊學啟經歷了3年的戰俘生活,日軍和汪精衛偽政府多次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寧死不屈,最後被國軍叛徒殺害。

從張飛,到劉放吾

瘦小的劉放吾,難道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張飛轉世?是不是很多人會覺得太不可思議?

其實細細辨析,他們二人同樣有很多相似之處,那恰恰是輪回中難以移改的秉性。張飛是將才,不是帥才;劉放吾是孫立人手下最驍勇善戰的大將,也不是帥才,所以孫立人把新38師交給了114團團長李鴻,而不是113團團長劉放吾。

張飛的特點是細膩。這又出乎很多人的設想。因為《三國演義》把張飛塑造成了粗魯的莽撞人,但那只是藝術化、臉譜化的文藝創作,真實的張飛,善於書法繪畫,喜歡結交文人名士。下圖是張飛手書的真跡。工於書法繪畫的人,絕不會是粗魯之人。



圖52-2:《新亭侯刀銘》殘碑拓片(張飛手書真跡)


劉放吾同樣是細緻之人。仁安羌之戰,孫師長布置好戰術之後,劉團長還要和師長一起,把每個細節檢查一遍,以確保做到萬無一失。取勝後,大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他和孫師長緊張地跑到高地,觀察前方和周圍的敵情,制定下一步的防禦,謹防日軍反撲。

有些人在轉生中,名字帶著前世的印記,像謎語一樣,給後世留作見證,當然,不是都這樣。放吾,放飛自我的意思,和張翅而飛(張飛),張翼得飛翔(張飛字翼德),是一個意思;劉,蜀漢王朝姓劉。所以,劉放吾這三個字,也暗示著張飛。

後面我們能看到:劉放吾主攻的仁安羌之戰和張飛為主角的長阪坡之戰,同樣有共性。

2. 長阪坡前展雄風,仁安羌內建奇功

真實關羽,難稱大義

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的《三國演義》,塑造了一文一武兩位主角,武將是關羽,義薄雲天;文臣是諸葛亮,萬世楷模。對關羽的「義」,塑造的盪氣迴腸,但是歷史上,真實的關羽,並不是那麼義,他先保劉備,再投降曹操,後來又棄曹歸劉,被《三國演義》美化為義。

一些精通歷史的網友也知道,膾炙人口、被後世當作楷模的「桃園三結義」,那只是小說的虛構,在現實中也是不存在的。史書《三國志》記載得很清楚,說:「先主劉備與關羽張飛二人,在一張大床上睡覺,恩情如同兄弟一樣。」[2] 如果真有桃園結義,有那麼高大上的情節,更值得大書特書了,更會在蜀地傳頌了。生在蜀漢的陳壽,收集史料、傳說寫《三國志》,不可能落下這麼「膾炙人口」的美談,但是,只寫了「恩若兄弟」,表明並無桃園結義這齣戲。

抗日戰爭時期,劉、關、張三人才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因為前世的緣分並不是太大——這要說起來,話就太長了,偏離主題,所以還是留在正式出版的書中,再展現開來。

三國的真義所在

其實,三國時期真正的義,是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演義出來的。趙雲第一個主公是公孫瓚,但是公孫瓚實在不成器,他改投劉備之後,一直忠心耿耿。而諸葛亮、張飛,則是遇到明主後盡忠一生。

特別是諸葛亮,大權在握之後,如果他廢棄不成材的劉禪自立為帝王,也是奉先主劉備的口授遺詔,並非篡逆不忠,而是堂堂正正,為蜀國大局,無可厚非。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做。在劉禪對諸葛亮處處掣肘、阻礙、在後方搗亂的情況下,諸葛亮仍然兢兢業業、忠心不二,這才是大義。

趙雲——長阪雄風有誇張

提起三國時期曹操追擊劉備的長阪坡之戰,人們自然地會想到趙雲趙子龍。長篇評書《長阪雄風》中,以趙雲為主角,讚美他:長阪坡單騎救幼主,在曹操的萬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三國演義》中說:「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但是《三國演義》只說趙雲在曹軍中衝殺兩進兩出,可見七進七出是誇張。而史書《三國志》中趙雲的傳記非常短,不足300字,其中長阪坡一段只記載:「劉備被曹操追至當陽(今湖北宜昌當陽市)長阪,劉備扔下妻兒南逃,趙雲懷抱裡揣著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著劉禪的生母甘夫人,在戰亂中倖免。」[3]

而《雲別傳》[4]中補充說:在劉備敗逃長阪坡後,有人說趙雲北投曹操去了,劉備拿起手戟揍他,罵道:「子龍絕不會背棄我逃跑!」不久,趙雲就回來了。

因此,可以這樣辨析:趙雲在戰亂中,在曹軍中殺入重圍救幼主,一進一出,是可信的。不過,戰爭中,士兵一排排長槍刺過來的時候,猛將如何抵擋?兵將之間的體能,其實差不了一兩倍,所以人是根本不可能殺出去的,除非像古人說的「如有神助」。同樣,趙雲在曹軍大兵、猛將集中圍困的情況下,懷揣著幼主,掉進土坑,戰馬真能在一團紅光之中反跳出來?再衝出重圍?真有這麼英勇麼?曹軍兵將都是些窩囊廢麼?

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阪圍。

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的這首詩,堪稱神來之筆,神跡的真相就在這裡。我們前面也講過一些內涵深刻、展現天機的詩,為什麼這樣的詩文,意境能超越時空、超出人類三唯空間的認知範疇呢?就像前面說過的「戰可通神,方成戰神」,其實詩文也是修行,寫好了同樣能通神,這條修行之路和任何正道一樣,境界昇華的基礎,還是道德。

在《第四十六章 1945:水火犯南斗 完勝西南收 》中曾講過:「《三國演義》的寫作,羅貫中採編了大量民間傳說,這些樸素的民間傳說,世代承傳,承載著真實的歷史,從這種意義上講,《三國演義》某些部分,比《三國志》更接近歷史真相。」其實,還有羅貫中前世的記憶在起作用,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下筆如有神助」。

長阪坡,趙雲無私無我,捨死忘生,忠義勇武足具,建立奇功,一戰成名,修得戰神之位,理所當然。但是,要展開講透就太長了、離題了,這裡只能一筆帶過。

張飛——長阪主角立當陽

其實,張飛才是長阪坡戰場的主角。張飛在長阪之戰先救下了劉備,然後領著20多個騎兵直奔曹操大軍方向而去。為刻畫張飛的魯莽,《三國演義》說張飛以為趙雲去投奔曹操,於是就找趙雲拚命去了。這種解釋,仔細想想都不能成立,魯莽人也不會這麼做的,除非是混帳。當時劉備身邊的大將只剩下張飛一人了,保衛主公是一位的,何況張飛和趙雲又無冤讎……前面說過,張飛不是莽撞人,非常細膩,有謀略,所以此去,應該是去接應趙雲。

在當陽橋前,張飛命他手下僅有的20多騎兵,砍下樹杈拴在馬尾巴上,在橋後的樹林裡馳騁,煙塵大起作為疑兵。他接應趙雲過橋之後,單人獨騎立馬於橋前,阻擋曹軍。

《三國演義》裡說:張飛一聲大吼,把曹操身邊的武將夏侯傑當場嚇死。評書戲曲中甚至說張翼德「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橋樑水倒流。」現在看來,這些都是不可能的,典型的藝術誇張。但是,張飛為什麼能把曹操嚇得兵退數里,然後拆橋退走呢?曹操真那麼膽怯?那麼怕張飛身後煙塵大起的「伏兵」麼?再是「萬人敵」的大將,能抵擋得住曹軍精兵猛將的衝擊麼?劉備能有多少兵,曹操是清楚的。

那麼,曹操到底怕什麼呢?

戰陣有根源,輪回越千年

曹操是怕諸葛亮。此番追擊劉備,曹軍總體是勝勢,但是真正交手的局部戰場,總是敗得莫名其妙:特別是火燒新野縣城,曹軍大敗,被追殺到白河,又被水淹。河水灌城的戰法,是以動制靜,很多人都會;但是水淹軍隊,是以動制動,在歷史上沒有幾例,最著名的就是楚漢爭霸後期,韓信水淹20萬楚軍。身為韓信轉世的曹操,聽說手下大將遭遇了水淹戰,著實嚇著了,知道遇到頂級戰神了。再加上徐庶在曹營一味誇讚諸葛亮的厲害,曹操以為煙塵起處,有諸葛亮的埋伏,所以他是被張飛背後的諸葛亮嚇著了。

其實當時諸葛亮不在長阪坡。他去江夏了。前面章節我們說過諸葛亮是頂級易學家,掐算出神入化,算得此去江夏是最好的結果,長阪坡有驚無險,就去江夏督促搬兵去了。

也就是說:長阪坡禦敵、退敵的主角是張飛,背後的主角是諸葛亮——1700多年後的抗日戰爭,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兵緬甸的仁安羌之戰,戰陣不也是這樣麼?劉放吾團長在一翼的第一線指揮主攻,孫立人師長在後方的河對岸掌控全域,指揮左翼、右翼和後方。而且,孫立人還借鑒了張飛在長阪坡當陽橋的疑兵戰法,據老兵的回憶錄:孫師長命令英軍的幾輛汽車,拖著砍下來的大樹杈,在後方兜圈子,煙塵大起,還讓英軍用多餘的汽油點火,迷惑對岸高地的日軍……

可見,孫立人新38師在緬甸戰場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但有七擒孟獲的歷史奠定,還有中原長阪坡之戰的先行開創。

3. 被埋沒的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場完勝(不是慘勝)的攻擊戰,也在抗日的國際戰場上,在美、英、法、荷蘭等國連續潰敗時,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把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士氣,帶出了低谷。中國從此令世界刮目相看,民國將每年的4月20日定為「仁安羌大捷紀念日」。

孫立人將軍指揮新38師劉放吾團,以不足千人的戰力,以劣勢裝備、火力、擊敗了近7千日軍,救出了7千多英軍和500多西方記者、傳教士,以少勝多的奇跡——匪夷所思,至今很多人不敢相信,認為是吹牛皮,甚至竭盡所能消減、抹殺仁安羌大捷,不惜杜撰到他們的思維可以接受的程度,美其名曰:「還原歷史真相」。

更可悲的是中國人自己。孫立人將軍後來在台灣被迫害,被軟禁33年,他的舊部劉放吾、李鴻等將軍都被嚴重迫害,很多相關史料被銷毀。而中共一直視孫立人為「天敵」,中共主力與這位戰神的對壘,屢戰屢敗、潰不成軍,甚至全軍覆沒,所以中共不惜篡改歷史來裝潢自己。內戰時期中共把孫立人定為「戰犯」,建國後又定為反革命,至今官方評定的抗日名將,孫立人都非常靠後,彈壓不住只好讓孫將軍靠邊站,並且一直把吹捧中共的降將杜聿明推到名將的前列……中共偽史橫行,人們更難見到真相。




圖52-3:199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美國拜望劉放吾將軍,左邊是劉將軍的兒子劉偉民及夫


1992年4月上旬,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美期間,專門登門拜訪隱居美國的劉放吾將軍,感謝他50年前在緬甸仁安羌之戰中,在前線救出了被圍困的7千多英軍。在此事報導之後,引發了美國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當時美國總統布什等政要也親自寫信慰問劉將軍。從此,仁安羌大捷的真相,在中國再也壓不住了——但是,學術界還原仁安羌大捷真相的夢想,因為長期的壓制、史料的銷毀、人為的臆斷、偽史的搗亂,幾乎是山窮水盡了……(未完,待續)

注釋:

[1]後人在文天祥就義的地方,修建了文丞相祠,在今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

[2]《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3]《三國志‧趙雲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4]《雲別傳》是南北朝時劉宋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註解《三國志》,補充的趙雲事蹟,因為區別於《三國志》的趙雲傳,被稱為《雲別傳》。

[5]《雲別傳》曰:初,先主之敗,有人言雲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