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种” 盘点中国民间古老习俗

【新唐人2017年06月05日讯】芒种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2017年的6月5日19时37分(北京时间),迎来“芒种”节气,标志仲夏时节正式开始。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史籍《历书》记载:“斗指已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古代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

从字面上理解,“芒”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大麦,如小麦。俗语说:“针尖对麦芒”,可见这个“芒”不光是细而尖的形状,而且质地是成熟状,又干又硬,才可以与“针尖”针锋相对。

所以“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的农作物完全成熟,可以开始收割,抢收迫在眉睫。芒种的“种”字,是指谷类作物,如水稻、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农谚说:“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四月芒种如赶仗,误了芒种要上当”。芒种季节,农家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中国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就描写了芒种季节忙碌收获的景象。

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正如古书《七十二候歌》所说:芒种一番新换豆,不谓螳螂生如许,鵙者鸣时声不休,反舌无声没半语。

送花神

在芒种日当天,中国民间有祭祀花神的仪式,以饯送花神归位,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意。

清代小说《红楼梦》这样描写:“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从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安苗

安苗是中国安徽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中国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煮梅

时至芒种,中国南方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桑椹是芒种节气的时令水果。(Pixabay)

食桑椹

桑椹是芒种节气的最佳当季水果。桑椹在古时是皇帝御用的补品,又被称为“民间圣果”。

中医认为,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且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决定了桑椹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现代医学界也将之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记者李倩倩报导/责任编辑:宝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