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山西的“圈地盛筵”中有几道“好菜”

【新唐人2012年3月29日讯】如果不是3月初的那场舆论风暴,这座叫长治的山西省东南部地级市,还在以一种备受争议的方式“闷声发大财”。中国青年报记者27日在这座风暴中心的小城看到,尽管已被舆论“冲刷”过一轮,大部分官员对上述招商举措仍然信心满满。但在当地一些百姓眼里,不过是一场政府与投资商合谋的“圈地盛筵”。(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无需猜测,“圈地盛筵”一定是权力盛宴,这桌“酒席”也只有政府办得起。然而,权力盛宴许多时候不会有那么明确的主题,往往被当做“小吃”而习以为常了。对于“圈地”,恐怕不是山西长治的独家发明,问题出在长治把“圈地”当做“当家菜”了。对此,该市委副秘书长李建平也意识到,“其实这些招商政策,外地也在搞,有的比长治早。只是我们把精髓提炼了出来,落在了纸面上。”

既然这样,对于“圈地盛筵”,就“圈地”而言,也就失去了评论的焦点。如果说“山西长治官员为保官位与投资商合谋圈地赚钱”,那么,这顶帽子也非是给长治政府量身定做的,有关土地问题,都离不开相关政府官员“保官位”的政绩考量。有了这个前提,至于在圈地中圈多圈少,用什么手法来圈,都成了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绩的追求热情和实施力度上的差别。在土地财政一直遭社会诟病的语境下,抨击长治的“圈地盛筵”,只剩下论点上的重述了——对土地财政的舆论谴责还少么?

笔者倒是注意到了长治能把圈地弄成“盛宴”的手法。在这桌“盛宴”中,发现了几道“好菜”。

在长治的“圈地盛筵”中,可以让人首先看到,政府部门只要把一件事当做实事来做,必定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当“招商引资被当作了实现该目标的‘第一要务’,按照这位一把手的要求,长治每个县一年的招商项目不得少于15个;县委书记、县长每人每年要引进1个亿元以上项目;每个县的15个项目,要有70%的落地率。”长治就形成了一场经济“突围”,取得了一年引资接近4275亿、GDP增幅15%等漂亮的成绩。尽管在当地一些百姓眼里,不过是一场政府与投资商合谋的“圈地盛筵”,但“政绩”是有目共睹的。如果用同样的精力,同样的手段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效果应该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了,政府部门想办的事,是一定能办成的,关键就在是不是想办,是不是全力以赴地去办。

其次,政府部门对投资环境上的缺陷,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是了如指掌的。长治市招商局副局长王建强向记者透露,有些条款“不中听、特中用”,相当于让一些乡镇政府戴上了“紧箍咒”:让他们在以一些“土政策”刁难投资商时,能有所忌惮。其中,唯一感觉遗憾的是,政府部门在诚心上自己的项目时,就有办法用“紧箍咒”制止“土政策”的刁难。那么,一旦相关政府部门想诚心诚意为老百姓服务时,对社会环境的治理,都是可以做到令行禁止的。

再则,从长治的“圈地盛筵”中可以看出,只要政府部门把人民利益当做自己的切身利益,就能想方设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哪怕是资金上的困难。按照招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的说法,一个来投资的企业只有1亿元的实力时,往往敢划下两亿的盘子。“土地、厂房都建起来了,资金链断了,怎么办?等!”他表示,项目没进展,区县领导脸上挂不住了,会找银行给企业拉贷款。所谓领导一带头,群众有劲头并非标语口号,“领导说话了,职能部门哪个不是一路绿灯?”

虽然这些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为,在山西长治烹饪出了一桌“圈地盛筵”,但这种实事实办的政府行为,何尝不是这桌“圈地盛筵”中的几道“好菜”?由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政府作风的转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或其他社会问题,相关政府部门的问题不是昭然若揭了么?

文章来源:《博客日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