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8月08日訊】中國7月份出口成長再度放緩,加大外界對於中國製造業前景的擔憂。學者認為,內部的需求減少,特別是經濟增長的消費能力下降,應該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最關鍵的問題所在。
中國7月份進口穩定回升,但出口成長已連續3個月來放緩,低於預期。
中共海關8月7日發布7月進出口貿易數據,按美元計算,7月出口較去年同期增加7.0%,出口成長速度放緩,創近三個月新低。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他們的進出口,事實上已經從去年開始都是負成長的,都是衰退的。PMI其實連續兩三個月都是低於50%。換句話說,他們的產能過剩最主要來自於國內的消費緊縮。所以綜合來講,他們的產能是在萎縮的,可是國內的消費更頹靡,所以才造成這種出口的情況。」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原來對歐美國家的進出口都在大幅度減少,而進出口減少的缺口,實際上更多是由對俄羅斯的進出口和其它亞非國家的進出口來取代。但現在看來這些替代的國家,他們的經濟規模和市場規模也不足以滿足中國的巨大胃口。」
據《金融時報》報導,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盧姿蕙(Louise Loo)說,「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會看到這一點,並認為出口引擎放緩的速度可能會比他們想像得更快。」
謝田:「出口的增長看來是後繼乏力,所以出現現在這樣的一個下降,實際上是很自然而然的。這意味著對未來下半年和明年來說,中國的進出口形勢會更加嚴峻,而中共經濟增長的目標也更加難以保持住。所以現在中國經濟衰退,失業高漲的情況下,進出口方面的馬車失靈和馬車減速,對中國經濟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學者認為,內部的需求減少,特別是經濟增長的消費能力下降,應該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最關鍵的問題所在。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因為對於消費者信心或者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各式各樣的情形,似乎都導致消費的這個層面上支撐不足。中國它還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說它在提升內需的時候。它還要實現經濟轉型, 產業升級跟環境保護等多重目標。這些目標之間,其實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矛盾。」
美國勞工部8月2日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7月份新增非農就業人數11.4萬,遠低於預期,也低於前12個月的平均增幅(21.5萬)。失業率則升至4.3%,創下近三年來的最高水平。外界認為美國消費者支出疲軟所帶來的影響將波及全球。
孫國祥:「如果當美國的經濟放緩,其實這些新興市場也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影響。那也就是說,不是只有中國受影響,其實這些新興市場也會受到影響。不僅會減少對中國商品的直接需求,還會透過像是影響全球供應鏈跟消費市場,間接影響其它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王國臣:「那美國市場的消費頹靡,那當然會抑制到後續中國大陸的出口。一帶一路國家也在反中國大陸的出口,不管是墨西哥還是印尼,或者是馬來西亞,或者是其它國家,也有像泰國他們都有制定相對應的關稅制裁或進行反傾銷調查。所以這些國家也受不了一直接收到中國的貨物,這甚至會影響到這些國家的產業發展。」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中國後續會更多的利用跨境電商來幫助它的出口。
王國臣:「中國大陸後續會更多的利用跨境電商來幫助它的出口。那優勢在哪邊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厲害的,就是中國大陸網路管制,網路長城,所以中國大陸民眾沒辦法使用Amazon的網頁或者App,可是美國的民眾可以使用淘寶的App,美國管不了,台灣也管不了。你要下載,你就可以從大陸進口便宜的商品。」
王國臣認為,這種不公平的貿易,會成為後續中國支撐出口很重要的原因,可是也會成為未來國際貿易新的爭端。
編輯/黃億美 採訪/易如 後製/陳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