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6月06日訊】目前,中共對滯留的大陸的外企採取極力挽留卻又頻繁打壓的政策,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讓外商對華投資信心銳減。隨著中國營商環境越來越惡化,許多在華外企轉向「中國+N」戰略 ,將生產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多個國家,以降低運營風險。
中共挽留外企卻又頻繁打壓 自相矛盾
6月5日,中共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長周強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中國將持續擴大市場准入,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外資准入限制。同時展開「投資中國年」招商引資活動,吸引外資。
早些時候,中國多省還派出代表團到海外招商引資,但似乎成效不大。
相反,中共頻繁打壓在華外企,正在破壞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最近幾個月來,全球知名諮詢公司凱盛融英(Capvision)被查,至少兩名員工被捕;美國企業盡職調查業者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北京辦事處被查抄,員工被拘留;美國管理顧問機構貝恩公司(Bain&Company)上海辦事處被突擊搜查;還有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員工遭控從事間諜活動而被捕、美國晶片製造商美光(Micron)因涉及「國家安全」被調查等,都令外商感到不安。
中國歐盟商會發表聲明說,這些打壓行動釋出的信號令人擔憂,凸顯了在中國營運的外國公司所感受的不確定性。
上海美國商會對這類打壓行動表示擔憂,要求中共當局說明「紅線」劃在哪裡,讓業內人士避免「觸雷」。
旅美政經評論人士秦鵬表示,中共這種作法與它想穩住外企和外資是矛盾的,「它會讓全球企業和投資者更加不安,更多公司會考慮把一些業務遷出中國,或以其它方式減少對中國的資本敞口」。
為降低風險 外資轉向「中國+N」戰略
《華爾街日報》6月5日報導,近年來的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動盪、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重創供應鏈、美中對抗升級、中共對外企的立場愈發不可預測等不穩定因素,使外資紛紛轉向「中國+N」戰略,在中國以外建立更多的生產基地,以降低運營風險,為可能的突發狀況做準備。
許多跨國公司都實施了「中國+N」戰略,如蘋果公司(Apple Inc.)在印度的供應商數量從2018年的7家增至2022年的14家。摩根大通(J.P.Morgan)估計,到2025年全球1/4的iPhone將在印度生產。
蘋果公司在越南生產耳機和其他設備的供應商,由14家增至25家。自2018年以來,蘋果公司在歐洲供應商方面的支出增加了50%以上。
生產感測器和遙控器的環球電子(Universal Electronics)計劃關閉一家中國工廠,同時擴大在墨西哥的工廠,並在越南建立新生產設施。
製鞋巨頭阿迪達斯主要的生產基地,已由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取代了中國。
2021年,東芝(Toshiba)關閉大連最後一家工廠,產能未來將轉至越南和日本。
同年,日本電器製造商OKI關閉位於中國的印表機和複合機的生產業務,將其印表機生產線搬至泰國,部分維修零件生產線則退回至日本福島工廠。
2022年,日本佳能(Canon)關閉珠海工廠,退出中國,生產線遷回本土。
2023年,索尼(Sony)已完成中國的相機生產線轉移,將其主要工廠遷至泰國。
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4月3日在《福布斯》撰文指出,中共領導層近年來急於擴張實力,其日益強硬的政策、慣常採用的欺凌或報復性行動,已讓中國經濟越發喪失其吸引力。
(記者羅婷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