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疑發現清臣丁寳楨墓 首創名菜「宮保雞丁」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12日訊】近日,山東濟南發現一清代墓地,疑為晚清名臣丁寳楨墓地。現場出土兩個頭骨,認為分別為丁寳楨及其夫人的。

據陸媒報導,6月11日,山東省濟南市祝舜路一建築工地發現丁寳楨家族墓地群,現場出土了兩個頭骨。考古專家認為一個是丁寳楨的,另一個頭骨懷疑是丁夫人的。

丁寳楨是晚清名臣,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1853年,33歲的丁寳楨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

丁寳楨為官生涯中,勇於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家官書局;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禦外侮,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1886年丁寳楨去世,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文誠」,入祀賢良祠,並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丁寳楨的第五代孫丁健在接受陸媒採訪時表示,「文革」後期,丁健才知曉自己的家族延續情況以及丁寳楨墓地的位置。

據資料,丁寳楨墓1953年曾經被盜。1958年大搞人民公社大躍進時代,當時打機井,這處墓地被夷為平地,墓地從此掩埋在地下,地表沒有任何痕跡。

丁健介紹,近些年,祖籍貴州老家有後人或者同鄉來弔唁之時,丁健只能帶他們去看不到墓地的這處所在地。這處墓地是三合土夯筑的,除了埋葬著丁寳楨及其元配夫人之外,還有其他家人也安葬在此,是一處家族墓地。

現在丁寳楨墓地所在的這塊土地已經被拍賣出去,由開發商重新開發時發現了墓地。迄今發現了頭骨以及其他骨骼等物。

據丁健的堂侄,也是丁寳楨的第六代孫丁峻介紹,從5月26日起,工地上就開始零散地挖掘到一些棺材、屍骨等物,6月3日挖掘到了墓穴。

丁峻回憶:「聽說施工方簡單地進行了一個燒香祭拜的儀式。我聽說之後十分著急,9日晚馬上趕到濟南,10日請了人員一鏟一鏟地挖,陸續挖到了頭骨、脛骨等十幾塊骨頭」。

另一方面,丁峻也表示,迄今不能完全確定這處墓穴以及這些屍骨屬於丁寳楨,還需要專業人員的鑑定才能得出最終結論。

中華名菜宮保雞丁(蘇玉芬/大紀元)
中華名菜宮保雞丁(蘇玉芬/大紀元)

另外,丁寳楨對中華飲食文化亦有貢獻。四川名菜「宮保雞丁」就是他創制的。丁寳楨對烹飪頗有研究,他在山東為官時曾命家廚改良魯菜「醬爆雞丁」為辣炒,後來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將此菜推廣開來,創製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爆炒而成的精品川菜。

丁寳楨治蜀十年,清廉剛正,多有建樹。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曾封其為「太子太保」,人稱「丁宮保」。四川人為了紀念丁寳楨,將這道菜稱為「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的特色是色澤赤紅誘人辣中有甜,甜中有辣。宮保雞丁入口之後,舌尖先感覺微麻、淺辣;紅而不辣,辣而不猛,甜而不膩。;雞肉鮮嫩,花生酥脆,入口鮮辣酥香,口感豐富。

宮保雞丁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具有溫中益氣、滋補五臟、健脾胃、壯筋骨的功效。可養身滋補、增進食慾、增強機體抵抗力。

「宮保雞丁」傳到西方後,經過改良,繼續發揚光大,如今的「宮保雞丁」,蜚聲海外,成了中餐館的傳統保留菜品,成了中華美食文化的代表美饌。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文慧)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