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春雷響 除霉「打小人」

【新唐人2019年03月06日訊】驚蟄是中華24節氣中的第3個,每年3月6日前後,視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節氣。2019年的驚蟄交於年3月6日5時09分(北京時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從蟄是藏的意思。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天氣回暖,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驚蟄三候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此時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春鳥飛來。

晉代詩人陶淵明描寫驚蟄節氣的詩句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驚蟄節氣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反映了自然界物候的變化,也是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也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同時,春耕又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這些諺語,說到了此節氣的基本特徵。

唐代詩人韋應物詩中就描繪了農家此時忙碌的勞作:「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驚蟄習俗–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日祭白虎。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除霉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人們驅趕霉運的習俗,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打小人

一般「打小人」會在陰暗的地方進行,切忌張揚。要是打小人的地方煞氣大,效果更為靈驗。從堪輿學角度來看,三岔路口的殺氣特別重。比如香港的傳統的「打小人」地點—鵝頸橋,正是位於三岔路口。

香港人「打小人」通常是為了工作和感情的問題,近年來則多了「打港府」,反映出香港人對現任政府的不滿。

吃炒豆

在陝西一些地方,到驚蟄節氣當天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或苞谷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據一些民俗資料顯示,「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與驚蟄節氣有關。「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被稱為「龍抬頭」,除了星宿說與祈雨說之外,還有一種引龍伏蟲的說法。中國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明代劉侗、於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薰床炕,曰薰蟲兒,為引龍,蟲不出也。」

中國人認為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禁婚

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錘,就是他用鐵錘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

相傳,農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關門睡大覺,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節,人們當選在這期間辦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經常出門行事,不時雷聲轟隆,禁止人間辦婚事。若有違者,就要受雷公處罰,婚事會辦得不順當。因此,為了忌諱,這期間一般不相親,不訂婚,不結婚

驚蟄節氣人體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萬物復甦,人們應早睡早起,慢走散步,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中醫認為,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期間屬肝病的高發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自然界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飲食方面,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清淡食物,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氣之藥品褒湯飲用。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精神上應保持愉快,精神愉悅則氣血和順,脈絡暢通。中華傳統的養生方法如太極拳、五禽戲、氣功、保健按摩等,對健康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驚蟄詩詞

「煙雨濕闌干。杏花驚蟄寒」,驚蟄日對於中國古代文人來講,也是一個重要的吟詩寄情的日子,歷代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摹自然,記錄心境。

「料峭寒猶薄,陰雲帶晚煙。雨催驚蟄候,風作勒花開。日永消香篆,愁濃逼酒船。為君借余景,收拾賦新篇」,這首宋詩,勾勒了驚蟄時節的自然風貌,雖然開篇帶有淡淡的春愁,不過最終詩人表示要重新出發,與春天的節奏是合拍的。

另一首宋詩《有懷正仲還雁峰詩》,這首懷友詩,借景抒情,時空跳躍,意象轉換,銜接自然。與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有同工之妙。

「松聲夜半如傾瀑,憶坐西齋共不眠。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臨流欲渡還休笑,送客歸來始惘然。掩卷有誰知此意,一窗新綠待啼鵑」。詩人在看到眼前的春雨,聽到驚蟄雷聲,遺憾春天的美景卻無法與朋友共賞;回憶起當初與友人離別時自己強顏歡笑,送別後若有所失的心情。巧妙地表達了詩人的深情厚誼。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