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2018年 中國經濟下行成定勢

我們即將告別2018年,同時,中國也告別了長達40年之久的經濟榮景。就在2018年,中國的經濟下行已成定勢,而關心國事的人們正為未來的前景憂心仲仲。國內一位經濟學家最近警告,2018年中國經濟可能接近零增長。我認為,經濟下行並非暫時現象,過去的經濟榮景本來就難以持續;「出口景氣」和 「土木工程景氣」這兩個一次性繁榮終結後,經濟下行是個早就可以預見的結局。

一、向松祚的警告:經濟下行幅度驚人

官方在2015年修正了對以後經濟前景的預期,強調經濟增長率會低於以往,而這將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但官方並未說明,在「經濟新常態」下,究竟經濟可能低落到什麼程度。如今我們突然聽到了一個警告,經濟零增長可能就是「經濟新常態」。12月中旬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大膽直言:2018年經濟下行到什麼程度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是6.5%;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的研究小組內部發布的報告是,目前中國GDP的增長率為1.67%,而另外一種測算顯示,經濟為負增長。

一語傳出,國人震驚之餘,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他的發言,而網管部門則不斷封殺相關內容。假如把向松祚所引用的那個1.67%和負增長平均一下,大致相當於2018年經濟零增長。向松祚沒有說明,到底是哪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做出了上述判斷。在北京當下的氛圍裡,他的直言不會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哪個部門敢於提出這樣的數據呢?可以肯定,不會是某大公司或大銀行,他們的總管沒這樣的膽量;最可能這樣做的是一個政府機構,它應該高於國家統計局,同時承擔高層經濟決策的參謀職能,所以才會在內部發出經濟警訊。很可能,這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即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經濟數據發布禁令意味著什麼?

今年以來,國內一些經濟數據分析人士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即很多地方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月度和年累計經濟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為多方面負增長;但統計部門採取了一些技術手段,不斷調整數據的計算範圍,結果仍然得出正增長的結果。舉例來說,將今年經營不良的工業企業從去年的基數中排除,這樣,單純比較經營正常的工業企業的增加值,可能比去年增長,但包含經營不良企業增加值的今年工業部門增加值總額,卻低於去年的工業增加值總額。也就是說,通過統計口徑的改變,各省市統計部門把實際上的經濟負增長算成了正增長,這樣的增長率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也許是因為省市統計部門的上述做法過於拙劣,很容易被看穿,同時也讓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增長數據陷入尷尬境地,中國國家統計局決定,不許地方政府統計部門再公布生產值統計數據。據《南華早報》12月17日報導,10月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出通知,收回各地方發布省級生產值數據的權限,所用的理由是,為了方便比照地方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把這個說法「翻譯」成讀者們容易理解的語言,那就是說,根據今年10月以前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經濟活動總量數據,民間的數據分析人士很容易發現,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增長率似乎明顯高於各省市公布的數據,這不免令人疑竇叢生;而今後不讓地方政府再公布生產值數據,那麼,民間的經濟數據研究者將無從對比各省市生產值的動態數據,也就無法質疑國家統計局發表的增長率「權威」數據了。

國家統計局的經濟數據發布禁令下達後,一些省市確實已經停止發布11月的工業生產增加值。《南華早報》的上述報導提到,12月10日廣東工業信息技術部通過官網發布簡短聲明稱,10月底收到了國家統計局的通知,10月和11月的數據不再由廣東省自行公布。我查了經濟最活躍的江蘇和浙江兩省統計局官網,果然發現,在這兩個網站上再也看不到今年11月的工業增加值數據了。

這個經濟數據發布禁令從另一個側面似乎證實了向松祚警告的真實性;同時也能解釋,為什麼國家統計局奉命對公眾所公布的經濟增長率與高層內部掌握的增長率會有那麼大的差距。

三、經濟榮景消失是暫時現象嗎?

2018年發生了很多大事,中美貿易戰是其中對經濟影響最大的事件。目前中美貿易戰是暫時「停火」了,假如美中雙方能談判出一個「終戰」的安排,中國的經濟榮景還會回來嗎?換個角度看,經濟下行究竟是暫時現象,還是長期趨勢?相信很多讀者都想知道答案。

在我和何清漣去年年底出版的《中國:潰而不崩》一書中,我們曾經指出,從90年代後期開始的經濟超常繁榮其實無法延續下去,今後經濟下滑是必然趨勢。任何國家的經濟活動,總的來說,都靠消費、投資、出口來支撐,任何一方面失去活力,經濟就會下滑,所以,消費、投資、出口號稱拉動經濟前行的「三架馬車」。為什麼這「三匹馬」現在「跑不動」了呢?

2009年以前,出口是出力最大的「馬」,它創造了持續十年的「出口景氣」。但是,中國的諸項工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導致服裝製鞋業的外企率先轉移到其它國家,「出口景氣」再也無法以每年出口增長25%到35%的速度維持下去,2009年以後出口的增長逐漸放慢。可以說,沒有中美貿易戰,出口這匹「馬」早晚也會力衰腿軟。而因巨額貿易逆差和頻繁侵占知識產權誘發的中美貿易戰,現在又「砍傷」了「馬腿」。我在2018年10月8日的《大紀元時報》上刊登的《中國「世界工廠」的宿命》一文,詳細解釋過這一點。

大約從2009年開始,投資變成了拉動中國經濟出力最大的「馬」,而投資當中最活躍的是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由此帶動了不到十年的「土木工程景氣」。「土木工程景氣」造就了各地城市建設的現代化,同時也孕育出一個「兒子」,即房地產泡沫。當現有住宅總量已經達到可以滿足今後20年裡新增需要的水平,而房價又被炒到工薪族難以承受的時候,房地產泡沫就再也無法漲大了,「土木工程景氣」也日漸衰減。最近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後的投資主要面向農村基層的公益性建設,不以商業運營為目的。這說明,北京高層已經意識到,不能再次重複溫家寶十年前推行的那種為房地產開發服務的4萬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那一套經濟刺激方案現在不會再有多少「刺激效應」,而溫家寶方案造成的嚴重負面後果,即房地產泡沫,現在正嚴重威脅著金融系統的安全,成了當局今天頭痛不已的難題。可以說,用土木工程投資拉動經濟,這條路已經走到頭了,投資這匹過去十年來出力最大的「馬」快「趴下」了。

「三匹馬」當中,出口、投資都不可能重新扮演「拉轅」的主力,剩下的就只能指望消費這匹「馬」了,但這匹馬現在也「氣短腿顫」。當農村幾億人生活水平長期徘徊不前,城市裡高昂的房價和教育、醫療開支威脅著居民的購買力,再加上裁員風、減薪潮,2018年的消費已經疲軟到接近零增長了。2005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曾經達到年增長24%的幅度,而2018年1到11月卻僅僅增長4%,其中還有兩個百分點是物價上漲的結果,也就是說,今年消費的實際增長率只有區區兩個百分點,比2017年減少7個百分點。這樣的下降趨勢今後很可能會繼續延續下去。

對應於經濟下行,中國的財政收入也開始下滑。2018年12月13日中國財政部國庫司發布了11月的財政數據,其中財政收入為10,775億,與去年同期比下降5.4%;從2018年1月到11月,4月的財政收入最高,達18,473億,11月的財政收入與4月相比,少了四成多。分析財政收入各分項,可以發現,11月的財政收入下降,主要不是當月減稅造成的,而是經濟下滑的結果。

進一步加快經濟改革,可能創造出新的經濟榮景嗎?上面的分析說明,「三架馬車同趴窩」,實際上是宏觀經濟層面帶有規律性的現象,不僅僅是體制型缺陷的產物,改革其實無法扭轉出口收縮、房地產泡沫過大、消費疲軟這三大問題。由此可見,2018年下半年的經濟下滑並非偶然事件,而是「出口景氣」和 「土木工程景氣」這兩個一次性繁榮必然終結的後果,屬於本來早就可以預見的結局。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