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葆璋」 法國大選:別了,一對大老,兩個極端

【新唐人2017年05月08日訊】法國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果在5月7日當天晚上揭曉,中間偏右的馬克龍,儘管只有39歲,但獲得66.06%的選票,成為新一任法國總統。對此,資深媒體人、前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部主任吳葆璋發表了評論員文章《法國大選 別了一對大老 兩個極端》。

以下為吳葆璋先生的原文節選:

法國大選,經過兩輪投票塵埃落定,一個非左非右的年輕人脫穎而出,高票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第八任總統。如何理解這一牽動了世人神經的歷史性事件?

今年,競選法國總統的候選人共有11位,其中俱有競爭實力的只有五家。那就是左翼大黨《社會黨》,右翼大黨《共和黨》,極左《不屈的法國》黨,極右《國民陣線》和首次出現在法國政壇光譜居中位置上的《前進》運動。

法國政壇上個世紀早有普羅列塔利亞與布爾喬亞之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打窮人牌的共產黨日漸式微;七十年代宣佈放棄無產階級專政,而後仍然保留著鐮刀斧頭旗的法共,淪為政壇邊緣的點綴,連一個總統候選人也拿不出來。取而代之則是另一股試圖重整左翼旗鼓的政治勢力,通稱「極左」;與之遙遙相對的則是常把「人民」二字挂在嘴邊的「極右」民粹勢力。這兩造如今打的都是所謂「問題牌」。二戰後,歐美西方社會的發展,給不少人帶去了空前的福利,同時也出現了經濟滯脹,失業率居高不下和外籍移民,乃至恐怖主義等等社會問題,也就是那些沒有得到發展紅利,或得而復失的人群的問題。

面對於斯,兩造滔滔雄辯,極左把社會說得一無是處,欲藉諸多問題把現行體制徹底推翻,建立所謂「第六共和」。極右則極力鼓噪民族主義,力主拒外排外,從而振興法國人的法國。

如今的法國社會,畢竟已是形成了「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這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大多數,深知法國的痼疚陳疾,但他們深怕大折騰會把他們引入未卜的前景。這個社會多數渴望的是,有效地醫治政治經濟社會弊端,但又不要傷筋動骨,從而壞了得之不易的小康;他們超越門戶之見,重申了對共和國價值準則的基本認同。一個非左亦非右的中間勢力應運而生;時勢造英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一名與昔日無甚瓜葛的年輕人,引領名曰《前進》的運動,呼籲擺脫左右樊籬,更新陳舊體制,改革過時的規章制度,立足歐洲,放眼世界,與世紀同步,雖幾經波折,終於一路風順,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

就此,無論如何置評,極右候選人馬麗娜-勒龐,儘管有川普的奧援,還是未能圓了她的「美國夢」:她不是法國的川普,法國也不是美國。極左候選人梅朗雄,頓足捶胸,口若懸河,然而他的把式,捧場叫好的人不少,給錢的人卻不多,第一輪投票就已出局;共和/社會,左右兩大傳統政黨,長期治國乏術爭鬥有方,也在第一輪投票就被選民淘汰了。法國人民告別了一對大老,兩個極端,這是法蘭西民主空前的勝利。法國,這個六邊形國度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更新體制,重建格局,推展新政,聚合前進,馬克龍還僅僅邁上了愛麗舍宮的第一個台階,一個月後的波旁宮之役將是俗稱的大選「第三輪」投票:法國這場民主變革還遠遠沒有終結。

須要指出的是,馬克龍在競選期間,沒有明確闡述過他如何看待中國的過去和現今的是是非非,進而,作為法國總統,他的中國政策為何?然而,這,卻是一個大國的領導人無法回避的問題。

——轉自《希望之聲》

(責任編輯:任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