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這些食物一定要吃!

【新唐人2016年02月22日訊】皇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除了吃湯圓,提燈籠,還有許多傳統的習俗流傳千年,卻在我們這時代慢慢給淡忘了。有關元宵節的食俗,還有哪些呢?

吃元宵有團圓美滿之意

元宵節自漢代開始就有了,不過吃元宵的習俗卻是從宋代才開始。當時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改稱「元宵」,生意人則叫它「元寶」。

元宵即「湯圓」,有團圓美滿之意。元宵一般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可湯煮、油炸或蒸食。

唐代元宵節要吃麵蠶。呂原明的《歲時雜記》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鬥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撚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此外,鄭望之的《膳夫錄》:「汴中節食,上元油錘。」也記載了唐代元宵節吃油錘,類似後代的炸元宵的習俗。

到了南宋,出現了所謂「乳糖圓子」,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明代直接稱這種糯米糰子為「元宵」。劉若愚在《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也可說是當時的創意美食,讓元宵的吃法添了新意。

元宵節的吃食,各地不盡相同,正所謂的「十里不同俗」,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餛飩」。元宵在製做方法上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成團。

除了元宵和湯圓外,傳統的食俗還有:

1、生菜

南方人元宵節時喜歡摘生菜拌糕餅煮食,生菜諧音「生財」,因此也被當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食物。

2、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候的「元宵粥」。

3、油(麵)茶

在中國山區有「十五打油茶」風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麵粉下鍋,做成油茶也叫麵茶,用熱水沖泡來吃。

4、油錘

南北朝時油錘是在米粥或豆粥上澆淋肉汁,雖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但是用來祭祀。唐朝油錘的製法,據說就類似後來的炸元宵。

5、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中國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即在正月十五要吃餃子。

6、棗糕

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河南省西部的居民習慣在元宵節吃棗糕。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營養成分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之效。

7、粘(年)糕

粘糕又名年糕。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8、麵燈

據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漢朝流傳下來一種點豆麵燈的習俗,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9、豆麵糰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糰,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麵,糰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成,是昆明人在元宵節喜歡的一種吃食。

10、糟羹

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糟羹也有甜食做法,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浙江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要吃糟羹。元宵節這天則吃甜糟羹。

11、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12、麵條

「上燈元宵,落燈麵,吃了以後望明年」,這是江北地區民間流傳的民諺。落燈時吃麵條有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所以當地人在元宵節晚上是要吃麵條的。

──轉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