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達:梁振英政府已永遠失去「他們」

上周日(21日)的安裕周記〈馬後桃花馬前雪〉談及「今天全球社會的多元開放,要感謝60年代席捲世界的四場大型學運——影響最深遠的美國反越戰學運、法國的反教育制度學運、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學運、日本的反對美日安保條約學運。」文章形容學運是國家的「內戰」,社會在學運的力量下「朝時鐘的反方向擺動」,又提及耶魯大學校長布韋斯特(Kingman Brewster)為學運發聲,在一次演說中表明:「假若年輕一代失去對正直及公義的信心,『我們勢必失去他們』。」

年輕人是社會的棟樑,未來是「他們」的,是任何政府都需要重視的一群。然而觀乎這幾天學聯發起的大專生罷課,以至學民思潮發起的中學生罷課,兩場學運參加人數都遠超預期,周五晚上(26日)數千學生和巿民在金鐘政府總部集會,深夜時份學生突襲沖入公民廣場,成為全港甚至全世界焦點。當自絕於人民的公民廣場被學生沖開缺口那一刻,已可斷言梁振英政府以至支持有篩選政改的建制派人士,已經永遠地失去了「他們」──失去香港年輕一代的支持,原因正是「他們」擁有正直和追求公義的信心,拒絕謊言、拒絕認命!

梁振英上台後民望一直在低位徘徊,本月中旬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梁振英的支持度評分僅42分,較8月底同類調查再跌3分,是今年第三次跌穿45分的警戒線。而根據8月底港大民研的深入分析,18至29歲人士當中,高達86%反對梁振英出任特首,該組別亦有68%表示不滿意特區政府的表現。另中大亞太研究所前日發布的民調,梁振英平均評分再跌1分至41.4分;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度上升至45%,上升了2.4%,成為梁振英上任以來新高。

各類民調分析均顯示越年輕的受訪者,對梁振英政府及中央的信任度越低;但越年長及教育程底越低人士,則對梁振英政府及中央的信任度則越高,數字背後正好說明,香港出現了「政治代溝」:年輕一代躁動不安,對政治現況極度不滿,但不少長輩們卻選擇服膺于不合理的政權之下,其中一個理由耳熟能詳:「梁振英唔做,其他人上場咪又系一樣,個個你都唔滿意咩?」那不就是認命嗎?與其是那樣,不如索性連假普選都不要了,免得巿民要陪政權玩「跑馬仔」遊戲,反正那兩至三名候選人都是中央選中的心腹,不叫梁振英但還是梁振英,「有票,梗系要」的港人,只會淪為助紂為虐的幫凶,情何以堪?

或許有人會說,參与罷課的只是一小撮學生,不能代表整體年輕人,但在香港如斯氛圍下,建制派及保守勢力總動員壓制下,仍有超乎估計的大專生以至中學生站出來,那種效應連日來已透過社交網路及討論區不斷散播,無論雨怎麼打,那顆種子最後一定會開花,而且往往比當權者預計來得更早、更突然更激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9.26重奪政總公民廣場的一夜,香港的年輕人肯定較年長人士更關注事態發展,看著年齡和自己相若的青年在做著務求改變社會的「大事」,你說是激情也好,浪漫也好,甚至只是傻瓜也好,卻絕對是一種難忘的經歷。縱使有些人不能到場,甚至連公開聲援都不可以,但這一夜政總出現的種種場面,將永烙香港年輕一代的心坎。

有說香港年輕人對政改方案極其反感,原因是人大落下的三道重閘「太易懂」:提委會維持1200人、出閘門檻須過半數、特首候選人限2至3人,在這種框架下,任憑如政府何包裝宣傳,有常識的人都認為是「真篩選」而非「真普選」,但決策過程中年輕人卻無權發聲,叫他們如何甘心?

現時政治民調往往民只訪問18歲人上的成年人,大概是因為他們有投票權,也許是時候訪問大中學生如何看待梁振英政府和人大推出的政改方案,畢竟他們已有閱讀和理解的能力,且懷有赤子之心的真誠,對是非黑白的判斷沒有成年人那麼多顧慮,能一眼看出事情公義與否,能取信於學生,才能成為挺得起胸膛的特首,梁振英今天能做到嗎?

1968年的美國反越戰學運來勢洶洶,迫得時任美國總統詹森放棄角逐連任,相信有關結果連發起學運的學生都始料不及。2014年香港學運始於學生罷課,如今戰火正在蔓延,未來還有佔領中環接力上,縱使政府官員和建制派人士仍斷言示威不可能改變人大決定,但學運的本質並非因為看到希望而奮進,而是年輕人要展現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這是一場不見煙哨的內戰,無論結果如何,可以肯定的說,當戰幔拉開時,政權已失了「他們」。

文章來源:評台PenToy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