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悔之:令人恐怖的「人均」資料

【新唐人2013年7月18日訊】近年,中國一些著名大學、機構和主媒體頻頻曝出一串串極是喜舞革命鬥志的特大喜訊:2012年5月14日,西南財經大學和人民銀行共同發佈《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高達89.68%,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準,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

2012年5月14日,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出臺《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報告稱:中國城市家庭的平均資產為247.6萬元,高出美國21%。總體上反映了城市家庭擁有較大的財富。

2012年8月5日,北京大學發佈由北大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完成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調查顯示,全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0平方米。2011年全國家庭的平均總支出為3.8萬元,比2010年增長了5710元。

2013年2月1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稱,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公共假期已有115天,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解決了「有錢」、「有閑」的問題之後,我國旅遊業開始全面增長,進入大眾化發展的新階段。

2013年7月14日新華網刊出「我國人民幣存款突破百萬億」、「中國人均存款77623元」新聞後,瞬間成為主國內外媒體熱議的話題。後來,有媒體指正:「人均存款77623元算錯了,實際是3.27萬元」。但,這仍是一個極為鼓舞人心的大好消息——曾任證監會主席的郭樹清先生認為:「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就大國經濟而言歷史上不曾有過先例。」

昨天,還在各大門戶網站看到幾條人均存款的新聞:《長江商報》報導:截至2013年6月底,武漢地區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額5.0500元,高出全國水準。

《中金線上》新聞報導:近期不少縣市成立了「中國夢辦公室」的四川省形勢更加喜人:人均存款為5.62萬元。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溫州都市報》報導:溫州人均存款比平均值高一萬多。

還有更多「幸福指數」新聞,篇幅所限,不再例舉。住房擁有率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準;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0平方米;家庭的平均總支出為3.8萬元;人均薦款3.27萬元;公共假期115天……十三億中國人儼然如《人民日報》所言:中國人解決了「有錢」、「有閒」的問題之後,也要學美帝歐洲日本人那樣,一到週末便舉家出去旅遊逛世界了。

「人均中國」,儼然「天天都是好日子」了!

看到上述一串串特大喜訊,瞬間又想起《人民日報》三十五年前一句經常念叨的名言:「當前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且是越來越好。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

看到上述一串串「幸福指數」,咱就痛恨自己當初為何不投胎在美國與比爾•蓋茨作鄰居,或投胎在香港與李嘉誠、李兆基作鄰居——如果這樣的話,遇上中國的學術調查人員上門調查,存款常常夠不上五位數的咱他們一平均,也就是一位百億富豪了。縱然社區有五百戶人家,一平均至少也是百萬富豪了!

夠不上與比爾•蓋茨、李嘉誠作鄰居,能夠與梁穩根、陳游標作鄰居也好嘛!

看到上述幸福指數,又痛恨自己當初為何不選擇與「房姐」龔愛愛鄰居,或與劉志軍作鄰居,這樣的話,遇上北大的調查人員上門,一平均自己也成「房叔」了。對「人均」住房問題的荒唐,昆明市長張祖林一番話可謂一針見血:「有權有錢部門的人員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多得住不完,弱勢群體沒房住,政府不蓋公租房,中低收入者就住不起房子。」

對「人均」存款、人均住房的荒謬,一位網友的打油詩更形象生動:「張家豪宅地千畝,鄰里四處破草屋。整村合起算一算,人人都是張大戶。」

在「人均存款」面前,就難怪絕大多數線民都表示「拖了祖國後腿」了。

而與「人均住房」和「人均存款」的荒謬性相比,國家旅遊局關於「公共假期已有115天,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解決了‘有錢’、‘有閒’的問題之後,我國旅遊業開始全面增長,進入大眾化發展的新階段」之說,就更顯沒心沒肺!因而也更引起線民憤怒「群毆」。今天上午,一位叫「資深農民工」的網友在「李悔之愛心QQ交流群」說了一番讓人倍感傷心的話:「看到國家旅遊局那些狗官的話,連想死的念頭都有!他媽的老子一年上班370天,假期115天那來的?莫非中國一年600天?」

將享有雙休制、節日長假待遇的公務員、教師、事業單位人員、大型國有企業員工的平均假期與數億農民工和底層員工來個「平均主義」——每年115天假期!特色主義的優越性確實體現出來了,只是一個月只有兩天,乃至更少假期的數億農民工和底層工人員工難免「想死的念頭都有了」。

有人說:「那些大學、學術機構和主流媒體的調查只是為吸人眼球而瞎炒作的。」如果這樣的倒也罷了——芙蓉姐姐、鳳姐、流氓燕她們拿自己的肌體吸人眼球,時下的大學、學術機構和主流媒體靠出賣良心吸人眼球,可謂殊途同歸。然而,北大校長助理李強先生卻這樣告訴記者:「調查並發佈資料是為政策決策提供依據!」

原來,人家弄的「人均」並非「吸人眼球」而「瞎炒作」的,而是「為政策決策提供依據」的。也即是所謂的「智庫」!

看到如此令人不寒而慄的關鍵字:「調查並發佈資料是為政策決策提供依據!」咱也「連想死的念頭都有!」——如此荒唐、令人恐怖的「人均」資料,將會產生何樣的「指導意義」? 會帶來何樣的決策?在一個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嚴重失去公平正義的資訊化時代中,極具水份的統計數字也好,荒唐的人均「幸福指數」也罷,不但不能換來民眾的「幸福感」,相反,只能讓「被平均」的人群更加憤怒和絕望!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