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二月二曰迎富 送穷

【新唐人2013年7月7日訊】農曆二月二曰迎富送穷风俗由來甚远。據《歲華紀麗》記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以後,人們便在這天到野外採摘蓬葉(蓬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向門前祭之,謂之「迎富」。而明人謝肇浙在《五雜俎》中則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回,謂之迎富。」他還解釋其起源:相傳有戶人家生了個孩子,送給鄰家撫養,鄰家從此大富。這家人見此情景,又將孩子從鄰家要了回來,要回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從此人們便將這一天定為「迎富日」。

二月初二也是古代的「中和節」,「中和節」這個名字則始於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年)。當時,德宗皇帝李適下詔,廢除正月晦日之節而建「中和節」。《禮記·中庸》雲:「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節」以後人們便要投入緊張的春耕了。

迎富

慶祝二月二這個節日在宋朝被發揚光大,成為一個娛樂性節日。

宋朝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

才過結柳送貧日,
又見簪花迎富時;
素為富逼豈容辭。
貧如易去人所欲,
富若可求我亦為;
里俗相傳今已久,
漫隨人意看兒嬉。

這首詩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習俗。詩人說,正月晦日送窮的日子剛剛過去,又到了戴著花迎富的時候。因為「窮神」難以驅逐,許多人已對「送窮」沒了興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迴避「迎富」的風俗呢?貧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貴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過這些都是傳之久遠的風俗,我只是隨大眾去看看熱鬧罷了。

挑菜

宋朝張耒《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久將松芥芼南羹,
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
一畦春水軲轆聲。

這首詩寫的是宋代二月二挑菜節的習俗。詩人說,每年二月二這天,他都要采青菜來燒一鍋肉菜湯。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憶故鄉菜園中那生長旺盛的蔬菜,仿彿又聽到引來春水軲轆的流動聲音。

這種「挑菜」的風俗,始於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就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到了宋代,這種風俗更加盛行。每年二、三月,百草生髮,人們便紛紛到郊外挖野菜,或到園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肴,這樣既可嘗到鮮菜的美味,又能討到發財的吉利(菜、財同音),因此把二月二這天定為「挑菜節」。

在宋代,這種風俗還由民間傳到了宮廷。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挑菜》中說:每到二月二這天,宮中要大設「挑菜」的御宴:先備好花花綠綠的器皿,底下鋪上羅帛,寫上菜的名字,繫上紅絲,再分別放上各種生菜,入宴者可自行取之食用。當時的「王宮貴邸」也多效之。由此可見挑菜習俗流傳之廣泛。

在山東,這個節日是新年後的一個重大節日,這天天明后,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牆根,念叨「一把灰,兩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牆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

山東有吃炒豆子的習慣,這種炒豆子被當地人成為「料豆」,又稱「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 每年農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區,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乾,這天炒好,相遇時 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

此外,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麵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麵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新年的肉,加以佐料製成。縣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民諺雲:「二月二,葫蘆茄子齊下地」,到此時令,各種瓜果蔬菜均需播種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