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五月五 端午節

【新唐人2009年5月28日訊】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天中節、天長節、朱明節、重五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夏節、惡日節、詩人節、龍舟節…。端午節是中國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來歷

夏至節令是端午節最初發端的時間依據,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漢魏時期,端午節變成一個獨立的節日。六朝之後,端午成為中國民俗濃郁的傳統大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說"、"祭龍說"、"紀念屈原說"、"紀念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說"等多種說法,這些傳說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端午節。"伍子胥的傳說"是對忠誠者犧牲的緬懷;"曹娥的傳說"是對孝悌者犧牲的敬重;"屈原的傳說"是對捨身家國者犧牲的祭奠…

自漢朝以來,各地端午紀念著不盡相同的歷史人物,楚地紀念屈原,越地紀念勾踐、曹娥,吳地紀念伍子胥,這些紀念都是以先賢為投射對象,都有地方傳說作依據。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鍾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 賽龍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