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喀布尔效应和新邪恶轴心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John Mac Ghlionn撰文/原泉编译

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在一个局部的、复杂系统中,微小的变化会导致其它地方的巨变。如果我夸张一点地说,一只蝴蝶在东京扇动翅膀,就有可能在德黑兰引发一场地震。

那么“喀布尔效应”呢?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沦陷,在全世界产生连锁反应,从欧洲到美国、从北京到(印度的)班加罗尔、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到(印巴领土争端地区的)克什米尔?随着塔利班重新掌权,“喀布尔效应”可能以最深刻的方式改变地缘政治。

随着中共准备与塔利班结盟,并在此过程中开采阿富汗的稀土矿产,那么巴基斯坦会发生什么呢?中共已经对该国施加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六年前,中共政府启动了中巴经济走廊(CPEC)项目,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被称做是整个地区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中共“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据报导,这条经济走廊现在价值620亿美元。中共在巴基斯坦进行了大量投资,并渴望看到这些投资取得成果。然而,随着塔利班掌权,邻国阿富汗的动荡会伤害到巴基斯坦吗?如果巴基斯坦被卷入暴力漩涡,中共的投资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所有由北京资助的建筑和桥梁可能会被彻底摧毁。

中共对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Gwadar)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拥有40年的运营权。( Amelie Herenstein/Getty Images)

但实际上,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是塔利班的支持者。当该恐怖组织占领首都时,汗赞扬了占领行动,称阿富汗打破了“奴隶制的枷锁”。人们不禁要问,对于所谓的打破枷锁,阿富汗妇女,尤其是那些发现自己嫁给了塔利班成员的妇女,会有什么看法?目前,中共政府在巴基斯坦的投资看起来是安全的。如果塔利班、北京和巴基斯坦能够和谐合作(看起来是可能的),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个新的邪恶轴心。

邪恶的三位一体

8月16日,显然不熟悉“矛盾”概念的中共发表了暴露其内心的声明。中共“尊重阿富汗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但也尊重塔利班的意愿和选择。塔利班是一个凶残的组织,已经在全国各地执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当然,中共不尊重任何人的“意愿和选择”,甚至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意愿和选择”。

这份声明充满了陈词滥调,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中共准备并愿意与塔利班合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利益。

在阿富汗,矿产和稀土金属是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中共似乎准备利用阿富汗的自然资源,它还将寻求进一步促进塔利班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

虽然拜登政府应该关注事态发展,但美国因地理距离而得天独厚。然而,美国的亲密盟友印度却并非如此。巴基斯坦和中共因经济利益而结盟,也因对印度的敌视而联手。北京和伊斯兰堡的官员们会利用塔利班的上位来针对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吗?

巴西记者佩佩‧埃斯科巴(Pepe Escobar)略带讥讽地嘲笑了“新邪恶轴心”的想法,称塔利班—巴基斯坦—中共之间的联系是虚构的,是我们想像的产物,我对此不敢苟同。随着中共愿意与塔利班合作,印度人民现在比几周前更容易受到伤害。

从公路到水坝,印度政府在阿富汗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所有这些投资都是在美国的保护下进行,远在塔利班改变局势之前。现在,正如BBC报导的那样,塔利班的上台很可能会考验印度政府,“因为该国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历来很紧张,而且还有边界争端。”

地缘政治的重组有可能对印度造成重大伤害,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此前,塔利班拒绝承认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臭名昭著、漏洞百出的边界,但这种情况可能即将改变。

如果塔利班承认印巴边界,那么印控克什米尔将再次成为暴力冲突的中心。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称克什米尔是一个多民族、极度动荡的喜马拉雅地区。目前,两国分别管理着克什米尔的部分地区,以控制线为界。如果由中共支持的塔利班发现自己被卷入克什米尔问题,那么印度将会遭殃。

虽然这个邪恶的三位一体是否会成为真正的邪恶轴心还有待观察,但那些对这个想法嗤之以鼻的人最好记住:中共、巴基斯坦和塔利班因很多事情而出名,几乎每一件都是邪恶的。它们的联盟只会加剧这些罪恶,而不是削弱。

作者简介:

约翰‧麦克‧格里昂(John Mac Ghlionn)是一位研究人员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发表在《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美国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公共话语》(The Public Discourse)等知名媒体上。他还是《硬币电报》(Cointelegraph)的专栏作家。

原文:The Kabul Effect and the New Axis of Evil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