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前“华夏第一都城”拥有8000年历史的发源地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8日讯】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

陶釜、陶支脚,磁山文化(图片: Zhangzhugang/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磁山文化与伏羲文化、《周易》发展演变、中国古代历法的形成、制陶业的发展、数学、美学、建筑学等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面积近14万平方米,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如果说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鸿蒙未开的话,而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通过研究得出当时磁山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表面多饰绳纹及划纹等。

磁山文化时期的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较多。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此器物堪全国之最。磁山遗址共发现灰坑468个,还有189个储存粮食的“窖穴”,这些粮仓形似袋状,窖口直径大都为一两米深浅不一。7000年前的先民们用打磨的石斧、石铲挖出了那么多深达数米的窖穴,其劳动强度令人难以想像。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采用“灰像法”对标本进行了鉴定,当时的磁山人吃的是小米,这也是人工种植谷子历史的最早发现。

储存粮食的“窖穴”(Snowy night95112/youtube视频截图)

磁山是谷子的发源地,在以往的世界农业史上一直被公认是从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随着磁山遗址的发现,这一结论被改写。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种植粟这一耐旱农作物,且达到了相当高的产量。磁山遗址还出土了一批胡桃、小叶松等植物炭化物和动物骨骼标本,尤其是家鸡骨是世界已知最早记录者,修正了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

磁山遗址出土的谷子标本(Snowy night95112/youtube视频截图)

中华始祖太昊伏羲生于天水,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伏羲功盖百王,德配天地。从磁山文化遗址已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与伏羲文化完全一致,磁山文化又具备河南淮阳、甘肃天水尚未有遗物能够鉴证的文化。伏羲文化体系比较全面完善,磁山距七大古都之首甲骨文的故乡《归藏易》和《周易》发祥地安阳仅80公里,距祭祀女娲皇宫的涉县不足百里,两地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时间一致,文化相同。

太昊伏羲(图片: 公有领域)

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曾在磁山生活过,创下了世界之最华夏伟业,磁山文化是伏羲文化的根源。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一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磁山文化遗址(Snowy night95112/youtube视频截图)

磁山文化遗址可谓是最原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真正称得上是“华夏第一都城”。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仅仅是揭开冰山一角,在今后磁山文化大面积整体挖掘中,一定会有更大考古发现,揭开历史遗迹的神秘面纱。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