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史前「華夏第一都城」擁有8000年歷史的發源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8日訊】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將中華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於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鄲十大文化脈系之首,是東方文明發祥地之一。磁山被確認爲是世界上糧食粟、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發現地,粟、家雞和核桃三大發現改寫了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學者普遍認爲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農業中的穀子文化,在研究中國古代農業起源時,兩者缺一不可。

陶釜、陶支腳,磁山文化(圖片: Zhangzhugang/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磁山文化與伏羲文化、《周易》發展演變、中國古代曆法的形成、製陶業的發展、數學、美學、建築學等有著直接關係,在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東的南洺河北岸臺地上,面積近14萬平方米,遺址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約6000餘種。如果說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許多地方還是鴻蒙未開的話,而這裡的人們已經開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禽,製作生產、生活用具,燒製陶器進入了人類最早的文明。

通過研究得出當時磁山居民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爲主,農作物有粟。以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與柳葉形石磨盤爲生產工具,石磨盤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獨特。飼養狗、豬等家畜兼事漁獵。製陶業較原始處於手製階段,橢圓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鉢與深腹罐等爲典型陶器,表面多飾繩紋及劃紋等。

磁山文化時期的住房是圓形或橢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較多。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7300年前這一帶即編制葦蓆,此器物堪全國之最。磁山遺址共發現灰坑468個,還有189個儲存糧食的「窖穴」,這些糧倉形似袋狀,窖口直徑大都爲一兩米深淺不一。7000年前的先民們用打磨的石斧、石鏟挖出了那麼多深達數米的窖穴,其勞動強度令人難以想像。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採用「灰像法」對標本進行了鑑定,當時的磁山人吃的是小米,這也是人工種植穀子歷史的最早發現。

儲存糧食的「窖穴」(Snowy night95112/youtube視頻截圖)

磁山是穀子的發源地,在以往的世界農業史上一直被公認是從埃及、印度傳播而來的,隨著磁山遺址的發現,這一結論被改寫。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們就已經開始種植粟這一耐旱農作物,且達到了相當高的產量。磁山遺址還出土了一批胡桃、小葉鬆等植物炭化物和動物骨骼標本,尤其是家雞骨是世界已知最早記錄者,修正了家雞最早出現於印度的定論。

磁山遺址出土的穀子標本(Snowy night95112/youtube視頻截圖)

中華始祖太昊伏羲生於天水,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從磁山文化遺址已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與伏羲文化完全一致,磁山文化又具備河南淮陽、甘肅天水尚未有遺物能夠鑑證的文化。伏羲文化體系比較全面完善,磁山距七大古都之首甲骨文的故鄉《歸藏易》和《周易》發祥地安陽僅80公里,距祭祀女媧皇宮的涉縣不足百里,兩地之間有著緊密聯繫,時間一致,文化相同。

太昊伏羲(圖片: 公有領域)

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曾在磁山生活過,創下了世界之最華夏偉業,磁山文化是伏羲文化的根源。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這一中國最早的計數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創造曆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壎、琴瑟樂器等,成爲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磁山文化遺址(Snowy night95112/youtube視頻截圖)

磁山文化遺址可謂是最原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真正稱得上是「華夏第一都城」。磁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僅僅是揭開冰山一角,在今後磁山文化大面積整體挖掘中,一定會有更大考古發現,揭開歷史遺蹟的神祕面紗。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